2025-05-18 | 中央社
川普關稅戰解構全球經貿秩序 台灣應變大考驗
總統賴清德520就職滿一週年,面對美國總統川普大打關稅戰,全球化瓦解迫使經貿秩序重組,台灣如何守住晶片製造優勢與出口競爭力命脈,是危機也是契機,對政府和企業都是一大考驗。
川普從1.0到2.0,作風有所改變。中央銀行一份報告分析,川普1.0啟動美中貿易戰,主要針對中國,但美國並未獲得供應鏈移轉利益,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到了川普2.0,進一步升高保護主義,擴大關稅政策、採雙邊談判策略,強調「美國優先」,捍衛美國利益。
川普2.0的懲罰性關稅稅率大幅拉高,外界揣測關稅究竟是目的還是手段。央行認為,川普是以靈活的關稅政策作為手段,以達成邊境安全、國安戰略、公平交易等多重目標,同時強化美國自主生產,並防堵部分國家繞道取得優惠,這也導致全球貿易壁壘升高。
然而,中經院指出,川普從「精準打擊」改為「無差別攻擊」,使得台灣難以複製川普1.0時期迎來的轉單效應以及出口大爆發的成功模式,相反地,廠商面臨的是不知道最終關稅稅率多少、與競爭對手國的差距,導致企業大多靜觀其變,不敢貿然行動。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指出,台灣與競爭對手國的稅率差異,是影響未來經濟表現的關鍵,這也是川普宣布對等關稅後,台灣股市慘遭血洗的原因,因為主要競爭對手日本與韓國稅率都低於台灣,這對台灣是不利情境。
「對企業家而言,不確定性最可怕」,台經院院長張建一直言,廠商投資放眼10年之後,現在卻連眼前會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就算供應鏈要二度移轉,到哪裡都會被課徵關稅,如果赴美投資,美元貶值又使進口成本增加,動輒得咎。
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顧問白宗城形容,當前情勢好比「刀子還在往下掉」,廠商深知不確定性極高,不急著接刀,傾向先觀望、延後決策。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則表示,各國談判都還在進行中,加上川普執政百日卻民調破底,不排除後續態度會放軟,也因此許多產業大老闆傾向「讓子彈飛一會」。
另外,川普2.0影響不僅止於貿易層面,金融市場更是震盪加劇。央行報告指出,川普1.0任期初期,金融市場走勢相對平穩,這次當選總統前後,金融巿場快速上漲又迅速回落,股匯債市大幅震盪,而且恐慌指數(VIX)在川普1.0當選後明顯下降,這次則顯著上升且劇烈震盪。
央行認為,川普2.0政策措施較川普1.0更急、範圍更大,且經常反覆不定,導致經濟發展具高度不確定性。
迎戰川普2.0 學者籲政府短箭長槍並行
川普2.0作風難測,景氣前景充滿迷霧。多位產業界大老形容,看不清未來局勢發展,如同「摸著石頭過河」,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認為,美中脫鉤是確定方向,未來可先參考2假設情境,從中思索政府及產業應對方向。
第一,美國想要打垮中國,但如果沒有找到替代中國的盟友,可以預見關稅戰將帶來通膨,民怨四起,川普政府少了民意支持,不利後續執政,如果台日韓三國合組策略聯盟,替代中國生產,成為美國夥伴,此時如何將人才、資金、稅制全面與國際接軌,是台灣最重要課題。
王健全補充,1990年代中國崛起,仰賴日本的原料、技術,韓國消費性電子及投資,以及台灣紡織、半導體及電子產品等產業鏈,既然過去如此,現在台日韓策略結盟,也能夠助攻美國解構中國競爭力,照此情況發展,台日韓可望確保未來20年寡占美國市場。
但若美國打算各個擊破,王健全認為,台灣需要大破大立戰略,對經濟的挑戰也會更大。
王健全說明,在此情境下,高附加價值的科技業移往美國,整體產業鏈外移;附加價值中等但有能力國際化的產業,可能因成本因素,前往墨西哥、菲律賓;傳統產業較缺乏國際化能力,部分成功升級轉型,部分則面臨經濟壓力,如果政府沒有妥善因應輔導,經濟安定、就業信心都會受到衝擊。
從政府角度,王健全認為,眼前最重要的是「短箭」與「長槍」並行,「短箭」是指盡量爭取成為美國再工業化夥伴,以此換取降稅、綠色通道或是經濟特區,減少對國內衝擊;同時對內加大預算協助企業,避免大規模失業,以及釋出投資抵減誘因,加速產業轉型。
「長槍」則是放眼未來的大戰略,王健全說明,美國在高科技產業有其強項,如果台灣高科技產業勢必得前進美國投資,政策也應引導建立雙向投資生態系,並深化資本市場鏈結,利用美國股市,壯大台灣企業擴張。
至於企業界,白宗城建議,業界必須體認「關稅就像潘朵拉盒子,打開很難蓋回去」,川普將關稅壁壘拉高後,後面執政者考量大型政策牽一髮動全身,連動經濟、失業等議題,「之後誰敢(把關稅)拉下來?」
白宗城進一步指出,企業內部應將戰情室列為常設組織,沙盤推演政經局勢變化、關稅調整等各種議題,並從供應鏈的角度思考,不能像過去一樣,只想著跟在客戶背後。
白宗城也以台積電為例,早在2022年,台積電徵才開出「商業情報分析師」職缺,必須是政治學博士,且需有美中台關係以及政治經濟學背景,就凸顯企業已經不能再悶著頭做事,而是要積極應對外在變局。
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全球製造工廠,台灣企業掀起西進潮;2018年,川普執政開啟第一次美中貿易戰,台商轉向東南亞布局;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全球晶片斷鏈,台灣角色更為舉足輕重,台積電以及其供應鏈因應全球布局,往北擴散到歐洲、日本,如今在川普新政下,將進一步東拓到美洲及全球各地。
儘管面臨關稅和新台幣匯率的挑戰,但也是台灣企業再次轉骨的一大契機,如何抓住機會,避開風險,考驗政府和企業的應對能力。
川普從1.0到2.0,作風有所改變。中央銀行一份報告分析,川普1.0啟動美中貿易戰,主要針對中國,但美國並未獲得供應鏈移轉利益,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到了川普2.0,進一步升高保護主義,擴大關稅政策、採雙邊談判策略,強調「美國優先」,捍衛美國利益。
川普2.0的懲罰性關稅稅率大幅拉高,外界揣測關稅究竟是目的還是手段。央行認為,川普是以靈活的關稅政策作為手段,以達成邊境安全、國安戰略、公平交易等多重目標,同時強化美國自主生產,並防堵部分國家繞道取得優惠,這也導致全球貿易壁壘升高。
然而,中經院指出,川普從「精準打擊」改為「無差別攻擊」,使得台灣難以複製川普1.0時期迎來的轉單效應以及出口大爆發的成功模式,相反地,廠商面臨的是不知道最終關稅稅率多少、與競爭對手國的差距,導致企業大多靜觀其變,不敢貿然行動。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指出,台灣與競爭對手國的稅率差異,是影響未來經濟表現的關鍵,這也是川普宣布對等關稅後,台灣股市慘遭血洗的原因,因為主要競爭對手日本與韓國稅率都低於台灣,這對台灣是不利情境。
「對企業家而言,不確定性最可怕」,台經院院長張建一直言,廠商投資放眼10年之後,現在卻連眼前會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就算供應鏈要二度移轉,到哪裡都會被課徵關稅,如果赴美投資,美元貶值又使進口成本增加,動輒得咎。
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顧問白宗城形容,當前情勢好比「刀子還在往下掉」,廠商深知不確定性極高,不急著接刀,傾向先觀望、延後決策。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則表示,各國談判都還在進行中,加上川普執政百日卻民調破底,不排除後續態度會放軟,也因此許多產業大老闆傾向「讓子彈飛一會」。
另外,川普2.0影響不僅止於貿易層面,金融市場更是震盪加劇。央行報告指出,川普1.0任期初期,金融市場走勢相對平穩,這次當選總統前後,金融巿場快速上漲又迅速回落,股匯債市大幅震盪,而且恐慌指數(VIX)在川普1.0當選後明顯下降,這次則顯著上升且劇烈震盪。
央行認為,川普2.0政策措施較川普1.0更急、範圍更大,且經常反覆不定,導致經濟發展具高度不確定性。
迎戰川普2.0 學者籲政府短箭長槍並行
川普2.0作風難測,景氣前景充滿迷霧。多位產業界大老形容,看不清未來局勢發展,如同「摸著石頭過河」,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認為,美中脫鉤是確定方向,未來可先參考2假設情境,從中思索政府及產業應對方向。
第一,美國想要打垮中國,但如果沒有找到替代中國的盟友,可以預見關稅戰將帶來通膨,民怨四起,川普政府少了民意支持,不利後續執政,如果台日韓三國合組策略聯盟,替代中國生產,成為美國夥伴,此時如何將人才、資金、稅制全面與國際接軌,是台灣最重要課題。
王健全補充,1990年代中國崛起,仰賴日本的原料、技術,韓國消費性電子及投資,以及台灣紡織、半導體及電子產品等產業鏈,既然過去如此,現在台日韓策略結盟,也能夠助攻美國解構中國競爭力,照此情況發展,台日韓可望確保未來20年寡占美國市場。
但若美國打算各個擊破,王健全認為,台灣需要大破大立戰略,對經濟的挑戰也會更大。
王健全說明,在此情境下,高附加價值的科技業移往美國,整體產業鏈外移;附加價值中等但有能力國際化的產業,可能因成本因素,前往墨西哥、菲律賓;傳統產業較缺乏國際化能力,部分成功升級轉型,部分則面臨經濟壓力,如果政府沒有妥善因應輔導,經濟安定、就業信心都會受到衝擊。
從政府角度,王健全認為,眼前最重要的是「短箭」與「長槍」並行,「短箭」是指盡量爭取成為美國再工業化夥伴,以此換取降稅、綠色通道或是經濟特區,減少對國內衝擊;同時對內加大預算協助企業,避免大規模失業,以及釋出投資抵減誘因,加速產業轉型。
「長槍」則是放眼未來的大戰略,王健全說明,美國在高科技產業有其強項,如果台灣高科技產業勢必得前進美國投資,政策也應引導建立雙向投資生態系,並深化資本市場鏈結,利用美國股市,壯大台灣企業擴張。
至於企業界,白宗城建議,業界必須體認「關稅就像潘朵拉盒子,打開很難蓋回去」,川普將關稅壁壘拉高後,後面執政者考量大型政策牽一髮動全身,連動經濟、失業等議題,「之後誰敢(把關稅)拉下來?」
白宗城進一步指出,企業內部應將戰情室列為常設組織,沙盤推演政經局勢變化、關稅調整等各種議題,並從供應鏈的角度思考,不能像過去一樣,只想著跟在客戶背後。
白宗城也以台積電為例,早在2022年,台積電徵才開出「商業情報分析師」職缺,必須是政治學博士,且需有美中台關係以及政治經濟學背景,就凸顯企業已經不能再悶著頭做事,而是要積極應對外在變局。
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全球製造工廠,台灣企業掀起西進潮;2018年,川普執政開啟第一次美中貿易戰,台商轉向東南亞布局;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全球晶片斷鏈,台灣角色更為舉足輕重,台積電以及其供應鏈因應全球布局,往北擴散到歐洲、日本,如今在川普新政下,將進一步東拓到美洲及全球各地。
儘管面臨關稅和新台幣匯率的挑戰,但也是台灣企業再次轉骨的一大契機,如何抓住機會,避開風險,考驗政府和企業的應對能力。
最新財經新聞
-
-
技嘉Q1獲利創新高 法人、外資看好後市表現
(59 分鐘前) -
台塑石化19日起 汽柴油每公升各漲3角、7角
(1 小時前) -
黃仁勳COMPUTEX揭AI新前景 法人:「這類族群」成焦點
(1 小時前) -
AI電力即算力 台達電、光寶科成今年COMPUTEX新亮點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