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0°
( 32° / 29° )
氣象
2025-09-06 | 中央社

中國地方政府「過緊日子」執行不力 審計糾正

中國地方政府債務沉重,中央力倡「過緊日子」,要求節約開支、杜絕浪費。多地審計報告顯示,地方仍有濫報培訓費、預算編列不精準、公務車管理不當等問題,學者籲加強監管。

據第一財經6日報導,中國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加大情況下,地方政府必須降低行政營運成本。根據近期多個省級行政區審計單位公布去年審計工作報告,報告內容顯示,部分省區有「過緊日子」執行不力問題。

河北省審計報告指出,7個部門計13家所屬單位違規發放實物福利、超標支付專家費等名目計人民幣164.16萬元(約新台幣689萬元);內蒙古自治區審計報告顯示,有公務車管理不當、會議管理不嚴、經費預算不精準等問題。

有些地方則有「突擊式花錢」現象,審計單位發現部分單位在第4季或12月份財政支出忽然飆高,在全年比重過高。另有些省區有超預算支出,或是沒有預算名目濫花經費,幾乎可說是「過緊日子」落實不嚴的「重災區」。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鄧淑蓮表示,這些問題是長年發生結構性問題,有些責任在於現行預算管理制度造成;另外則是部門與單位違反規定,必須付出的成本代價也很低,只要不涉及個人利益,部門與單位不會受到嚴重懲罰。

鄧淑蓮認為,對於非制度原因造成的違規違紀行為必須採取「零容忍」態度,建構合理的、有效的處罰機制,才能將政府要求的節約開支、杜絕浪費落實到底。

鄧淑蓮建議,一些地方預算安排公用經費的定額標準不夠合理,未能體現部門、行業特點與工作任務和支出需求,這會導致一些部門由於公用經費預算安排不夠,反倒是沒有標準的專項資金較多,產生挪用專項資金的現象。

中國經濟近年成長放緩,加上房地產寒風導致土地財政受挫、地方債務沉重,中央政府近年力倡減少非必要支出、降低行政營運成本。

中國國務院今年3月在「關於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再次要求,做好財政改革發展首要工作,正是落實黨政機關堅持「過緊日子」要求。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