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2° / 21° )
氣象
2025-11-13 | 中央社

防低價出口衝擊 各國針對中國反傾銷調查增加

日媒報導,世界各地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及反補貼稅調查近年越來越多,背後原因在於中國低價出口過剩產能,各國為保護本國產業避免受到衝擊。專家指出,相關調查與制裁,有可能發展為新的貿易摩擦。

日經中文網今日報導,WTO的數據顯示,2025年1至6月各國啟動針對中國產品的反傾銷及反補貼稅調查共計79起。2023年1至6月,這類調查每半年僅20至30起,而到2024年7至12月劇增至125起。2025年仍居高不下。

從2025年1至6月來看,以美國21起調查最多,被認為與川普政府上台後美中貿易對立加劇有關。印度為10起,緊隨其後,墨西哥及巴西等經濟規模較大的新興市場國家的活動也引人注目。

巴西6月啟動了對從中國鋼材進口的調查。印度從9月開始對中國產太陽能發電組件及手機保護殼展開調查。日本也在7月啟動對中國產不銹鋼冷軋鋼板及鍍鋅鋼板的調查。

報導指出,這些反傾銷調查的背景是中國的房地產低迷導致內需萎縮,但仍維持著過剩的產能,並將多餘產量以低價出口。儘管北京已要求整治產能過剩,但內需回溫、控制低價出口仍需一段時間。

報導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每月發布的貿易統計快報,對17類主要出口產品的單價進行分析發現,2025年1至10月平均單價較去年同期下降的產品比例達到68%。該比例在2023年已升至近7成,此後始終維持在高位。

此外,報導還提到,面對川普政府的高關稅政策,中國積極將出口轉向新興市場國家,這些國家對中國的抗議聲浪與採取措施也在增加。如泰國在7月對檸檬酸等產品徵稅。越南也在7月對中國產鋼板等產品徵收反傾銷稅。

中國也有可能通過反傾銷稅等手段予以反擊。例如中國9月認定歐盟產豬肉及其相關產品存在傾銷行為,要求中國貿易公司進口時,需繳納相當於進口額6成以上的保證金,此舉被認為是對歐盟向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反制措施。

報導引述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西(三兵)徹指出,「中國與全球南方(新興市場國家及發展中國家)之間有可能發生新的摩擦」。在川普關稅擾亂全球貿易的背景下,中國低價出口引發的對立恐將成為新貿易摩擦的導火線。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