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產地攻防2/台灣輸美顯示卡消失250億美元「躲在這」! 專家示警兩大不利情境

[周刊王CTWANT]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百日,全球貿易局勢天天有變數。「我很少用紅色領帶,今天剛好用川普的款式來應景。」四月底,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在一場川普關稅風暴研討會上直指,川普政府高頻發布130項行政公告中,格外敏感的就是「洗產地」,這使得原預估關稅戰對台灣經濟衝擊2026年才顯現,「提前至今年下半年發生!」
四月下旬,美國對東南亞四國的太陽能產品開出最高達3521%的懲罰性關稅,一場「洗產地」的全球貿易整頓戰,正式開打。
一名深耕大陸市場十幾年的台商對CTWANT記者直言,「太陽能板只是眾多『洗產地』產業之一,各行各業都有,電子零組件到茶葉都有。」他指出,過去中國業者為規避關稅,常將產品送往東南亞簡單加工,貼上新標籤後出口美國,「這些早就是出口圈裡的潛規則了。」
那到底什麼是「洗產地」,對台灣經濟有何衝擊?四月底,一場由中華經濟研究院舉辦的「川普關稅風暴智庫視角x政策對應」研討會上,6位專家學者緊急匯集把脈診斷。
與會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書菲告訴記者,以2024年台灣對美國出口前5大產品中,兩大明星產品顯示卡與伺服器為例,分別創下318億美元與159億美元出口額,占對美出口總額43%,為貿易順差主力,但看美國官方的台灣進口統計,伺服器與台灣出口吻合,顯示卡只有66億美元,與台灣的318億美元足足差了250多億美元,將近7617億元新台幣。
這筆龐大的250億美元去哪了?楊書菲解釋,這筆消失的金額,極可能正躲藏在美國自由貿易區(FTZ)體系之下,這些FTZ屬於「境內關外」的特別區域,貨物進入後並不立即記入美國的進口統計,若之後再轉運至第三國加工,就會被記為「其他國家製造」,而非台灣出口。
依美國官方統計,2024年從台灣進口的伺服器,占比只有26%,但自墨西哥進口416億美元占比達67%,所以,顯示卡可能在FTZ內未經正式通關,先進入墨西哥完成最終組裝,再以「墨西哥製造」之名返回美國本土。楊書菲說道,從統計上看,出口國變了,台灣消失,墨西哥崛起,但這些伺服器的「核心零件」顯示卡,依舊來自台灣。

這個產地來源被巧妙包裹的過程,在美中貿易戰升溫後,有了更響亮的名字「洗產地」,意指透過第三國轉口改變原產地,如今被川普視為「避稅」與「規避制裁」,成了新一輪制裁對象。
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統計,自 2022 年以來,違規「洗產地」的行為急劇增加,高達七成與中國相關,另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CRS)與《日經亞洲》調查,包括鋼鐵、家具、鋁擠型材、電子零組件(特別是主機板與連接器)、輪胎與汽車零件等,均是近年「洗產地」風險最高的中國出口產品類別。
台灣雖非美方「洗產地」政策打擊目標,但美中新一輪的「洗產地」攻防戰中,台商角色格外關鍵。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副所長吳佳勳直言,中國輸美部分商品仰賴台灣供應鏈的支援,例如電機、電器、音像設備及其零組件和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這些產品是中國對美出口的主力,同時也是從台灣大量進口的項目,顯示出供應鏈交錯的結構。」這使得台廠迎轉單潮的同時,也暴露在下一輪被追查的風險中。
這場嚴打「洗產地」風暴中,不只改變通關操作,更加速全球供應鏈再度重組。吳佳勳指出,依習近平2023年底提出「戰略定力」,若川普引導全球多數國家提高關稅,導致普遍對美出口困難,中國將更有誘因去爭取與其他國家的零關稅協議,進而促成「去美化供應鏈」。
「這樣的一個情境之下,未來的世界格局可能就是一個以美國為主要供應鏈,以及一個根本沒有美國的一個供應鏈。」她警告,這樣的雙供應鏈格局對台灣極為不利,「我們可能中國市場攻不進去,那美國市場也沒有,那我們如果要過招其他多元市場,還會遇到中國串連其他國家,所以壓力會加大。」

另一種情境則是,川普若回歸1.0模式,僅針對中國維持高稅率,其它國家未同步,「慢慢就會發展成一個紅色供應鏈跟非紅的供應鏈。」但她警告,只要美國市場有需求,「中國可能就會,繞一次繞不成,我繞兩三個國家,這個東西總會輾轉賣到美國手上。」
台廠夾在這兩套體系間,勢將壓力更重更複雜,「我們要轉換洗產地,但也要防範就是,中國會出不了美國之後的一個傾銷的情況,」吳佳勳警告。
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則直言,兩岸在供應端長年協作,有些產品在台灣生產、大陸組裝,有些則反過來,若強行「脫中」,恐怕是把成熟供應鏈拱手讓人。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也指出,兩岸雖然政治冷淡,卻難割經濟連動關係,台商更在中、越、柬等地形成跨境分工,所謂「脫中入北」在實務上困難重重,很多政策喊得響,真正能落實的,其實有限。
面對洗產地查核壓力與美方高關稅政策,吳佳勳指出,目前台商大致有三種因應模式,一是評估生產基地外移,如鴻海(2317)、仁寶(2324)、緯創(3231)等;二是轉向內需市場,如友達光電(2409)、台玻(1802);三是選擇觀望。
台企聯會李政宏分析,紡織、製鞋、家具業的在陸台商對美出口比重高,產業容易受關稅影響,目前台商都很困惑該往哪發展、如何分散市場並降低對美出口,以及評估訂單流失的影響。東莞台商協會前會長瞿所領表示,川普以關稅作為手段,政策經常轉變,供應方與買方都來不及反應,公司選擇按兵不動,但未來產業發展不甚樂觀。也就是說,這場「洗產地」攻防大戰,不只是中美兩大國較量,更是台灣產業的一場生存壓力測試。
延伸閱讀
最新財經新聞
-
-
奇景:關稅變數客戶展望保守 第2季營收恐季減5%
(29 分鐘前) -
過年聚餐與出國潮挹注 王品、雄獅首季業績報喜
(35 分鐘前) -
研華北美中國市場帶動 4月營收年增逾28%
(36 分鐘前) -
中華郵政x國片《有病才會喜歡你》 推限量郵摺助攻觀光
(38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