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7°
( 31° / 24° )
氣象
2024-03-11 | 焦點時報社

珊瑚群聚如何復甦?中山大學跨國研究供墾丁借鏡

珊瑚群聚如何復甦?中山大學跨國研究供墾丁借鏡
DCIM100GOPROGOPR1432.JPG


【焦點時報/記者張淑慧 報導】沙烏地阿拉伯紅海東北海域珊瑚礁生態展現驚人恢復力,成為全球暖化下珊瑚復育的希望。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裕䕒跨國研究團隊近期發現,紅海東北海域珊瑚覆蓋率在過去20年不減反增,儘管該區曾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死亡事件,但現場調查顯示大片死珊瑚骨骼上綻放新生珊瑚,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海洋汙染公報》。

研究團隊於2021年7月進行潛水調查,發現該區域共有29屬珊瑚生存,其中以微孔珊瑚、軸孔珊瑚、角星珊瑚和指形軟珊瑚最為常見。將調查結果與20年前的基線數據相比,近岸珊瑚礁區的珊瑚覆蓋率從28.1%增加至36.2%,並佔據大量死珊瑚骨骼棲地。

林裕䕒表示,當地魚群種類豐富,透過食物鏈抑制了大型海藻與海膽叢生,為珊瑚提供良好棲地,展現出驚人恢復力。他認為,紅海這種半封閉獨特海域的珊瑚復育情形,可作為同樣海溫高於30度的臺灣墾丁珊瑚復育參考。紅海擁有世界第三高的海洋特有物種比率,超過1200種魚類及50多屬造礁珊瑚棲息其中,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與研究意義。

珊瑚群聚如何復甦?中山大學跨國研究供墾丁借鏡
海膽會挖掘珊瑚礁 佔據棲地


究竟珊瑚群聚如何復甦?研究團隊指出,依現有證據可歸納幾個原因,一是當地人跡罕至,人為活動干擾稀少;二是珊瑚礁白化後,棲地常被大型藻類、海膽覆蓋,導致珊瑚失去棲地,但此處的刺尾鯛跟鸚哥魚等草食性魚類,藉由攝食來抑制大型藻類跟絲狀海藻的生長,單棘魨、隆頭魚和龍占魚會捕食海膽,控制海膽族群數量,替珊瑚排除競爭者;三是會捕食珊瑚的天敵棘冠海星沒有在當地爆發;四是有充足的珊瑚幼蟲從紅海其他地方加入,形成有利珊瑚重新形成礁體的環境條件。林裕䕒比喻,「這是一個很難得的環境,珊瑚群生命力愈挫愈勇,不屈不撓,就像一間歷經金融風暴仍穩健營運的生態公司。」

林裕䕒指出,珊瑚普遍對水溫非常敏感,若水溫高於攝氏30度,依附在珊瑚上的共生藻就會離開,造成白化現象,進而造成珊瑚死亡。紅海海水溫度夏季時可達攝氏35度,當地珊瑚雖具高耐熱性,但也曾多次因熱浪侵襲而大規模白化,近岸的珊瑚礁尤甚。對比臺灣海洋環境,墾丁夏季海溫通常在22~29度,但高溫可達34度以上,溫度條件上相似,可作為借鏡。對應臺灣珊瑚復育工作,林裕䕒推測,完整的生態鏈有機會替珊瑚削弱競爭者,保留小珊瑚慢慢長大的空間。要關照的對象不只珊瑚本身,而是整個生態系其他物種,兼顧豐富多樣化,「保護珊瑚,連魚也要一起保護」,呼籲減少濫捕和少吃鸚哥魚、龍王鯛、龍占、石斑魚等珊瑚礁魚類。與其在餐桌上享用,將這些珊瑚礁魚類留在海裡,不但更增加觀光價值,也可對珊瑚生態系在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之回復力更有幫助。

這篇國際合作論文成功獲世界頂尖期刊《海洋汙染公報》於2023年12月刊登,合作對象包括來自於沙烏地阿拉伯法赫德國王石油礦產大學(King Fahd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and Minerals)學者海因勒博士(Moritz J. Heinle)、穆薩巴(Ali Al-Musabeh)、格帕蘭(Jinoy Gopalan)、凡山地(Thiyagarajan D. Vasanthi)、帕尼坎(Premlal Panickan)和裘達斯博士(Thadickal V. Joydas)、沙烏地阿拉伯伍德環境顧問公司(Wood)的哈曼德(Tarek Hamade),以及沙烏地阿拉伯新未來城環境辦公室(NEOM Environment)的普利多博士(Bruno Pulido)與雪佛博士(Barry Shepherd)等人。(圖/ 中山大學 提供)

參考資料: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23011281

最新財經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