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作物學會研討會(ACSAC11)聚焦糧食安全與淨零永續

【記者 陳顗喆/台北 報導】第11屆亞洲作物學會研討會(ACSAC11)於2025年5月19日至21日假臺北喜來登大飯店盛大舉行,由中華民國農業部指導並補助主要經費,由亞洲作物學會(Asian Crop Science Association, ACSA)與臺灣農藝學會、臺灣大學、中興大學、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農業試驗所、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共同主辦,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協助執行。在睽違26年後,本次ACSAC盛會重返臺灣。為求慎重,由ACSA副主席嘉義大學黃文理教授兼學生事務長擔任大會籌備主席,廣邀國內各大學教師、農業試驗所與各地區改良場場所長及研究員等,超過60人組成籌備委員會,歷經1年多密集討論籌劃及宣傳。大會期間,共有來自全球21個國家、超過400人次作物科學與農業科技領域專家學者踴躍參與,廣泛交流學術研究成果與創新科技應用,全面聚焦淨零碳排、糧食安全與永續農業三大挑戰,展現臺灣作為亞太地區農業科技樞紐的重要地位。
本次研討會主題為「邁向淨零生產、糧食安全與永續性」,會中共計發表76篇口頭論文與155篇海報論文,涵蓋作物品種改良、AI導入智慧與精準農業栽培系統、創新型製劑、農業生物技術、低碳耕作、營養與糧食安全等等領域。顯示在全球氣候變遷下,跨領域的科學家們以多元面向思考,積極因應氣候變遷導致之糧食短缺與環境破壞之挑戰,期望兼顧糧食安全及淨零減碳的多元目標。

▲ACSAC11 集結亞太地區21國、超過400人次來自作物科學與農業科技領域專家學者共襄盛舉。
主辦單位特別邀請來自亞太地區6位國際知名專家擔任專題講者,分享其團隊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世界蔬菜中心主任Marco Wopereis博士,從全球視角剖析低碳蔬菜生產策略,提出採用資源循環系統、黑水虻養殖與永續育種等整合方案;農業部資源永續司莊老達司長,則以臺灣推動農業韌性與減碳路徑為題,分享從政策規劃到智慧科技應用的具體作法與進展;國立臺灣大學林達德特聘教授,探討人工智慧(AI)與高通量表型分析(HTP)應用於提升抗病、抗旱及產量育種,以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日本國際農林水產業研究中心Yasuhiro Tsujimoto博士,分享渠於非洲馬達加斯加貧瘠土壤環境中推廣高產稻米品種與節肥管理的經驗,有助糧食自給率提升;韓國國立公州大學Jae Yoon Kim博士,介紹利用CRISPR/Cas9技術編輯小麥基因以增進對穗前發芽耐受性,對全球穀物穩定供應具關鍵意義;東京大學Yoichiro Kato教授,探討水稻農業體系永續轉型策略,強調農藝技術、輪作制度與水資源效率三者整合的關鍵性。
除學術論文研討外,ACSAC11為建構青年學者間的溝通平台,特別安排青年科學家論壇(Young Scientist Forum)議程,邀請來自產官學研各界6位傑出作科學家分享其職涯初期面臨的各項甘苦經驗,提供與會的學子們,在即將進入不同職場時的重要參考指引,並與之交流。大會並增設3分鐘論文短獎競賽(3-Minute Thesis Competition)發掘具有創新思想及認真投入農業科學研發的年青世代研究人員及學子。從8位遴選出的各國參賽同學中,最後選出4位優秀論文發表人,凸顯薪火相傳之優良學術傳統。此外,本次研討會期間,籌備委員會特別邀請農業部所屬農業試驗所、畜產試驗所與各地區農業改良場、茶改場及各大學農學院農藝學系及贊助廠商進行研發成果與商品展示,也吸引許多與會者詢問與交流討論。讓各國與會者更加了解我國在作物淨零生產、糧食安全與環境永續的卓越成果。

▲ACSAC11 籌備委員會主席黃文理博士(中)與3分鐘論文短獎競賽得獎者。
農業部政務次長胡忠一博士於開幕致詞表示,亞太地區在世界糧食生產體系轉型中具舉足輕重地位,ACSAC11不僅提供作物科學研究成果交流平台,更是跨國合作與產官學對話起點,並對本次國際學術交流表達高度肯定。本次研討會內容豐富、討論熱烈,獲得代表團及國際委員的一致推崇,研討會的成功也再次展現我國深耕作物科學研究、鏈結全球的實力。(照片台灣農藝學會提供)
最新財經新聞
-
仁寶評估美國製造 董事長陳瑞聰:成本增加相當可觀
(18 分鐘前) -
高秀玲:DREAM PLAZA投資逾10億元 今年底前開幕
(19 分鐘前) -
竹科管理局長胡世民接任 6/2交接
(20 分鐘前) -
永豐金總資產破3兆配息0.91元 連三年金證型金控獲利王
(34 分鐘前) -
美關稅風險不確定仍在 4月製造業景氣燈號續亮黃藍燈
(34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