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原民農耕智慧與飲食文化脈動 《保種》新書發表

【記者 劉瑞娜/花蓮 報導】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推廣原住民部落傳統農耕智慧與飲食文化調查成果,延續去年出版《發芽》的成果,今年再推出姊妹作《保種》,於114年11月26日辦理「《保種》新書發表與飲食文化共學工作坊」,邀請部落族人、公部門、學校及原住民慢食廚師聯盟等,以閱讀、對話與共食,一起探索花蓮原民傳統作物與在地飲食文化。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表示,《保種》延續《發芽》的精神,在花蓮這片世代耕作的土地上,記錄原住民族尊重土地、順應時序、與自然共生的農耕智慧,將散落在部落日常中的耕作技術、飲食文化與故事,轉化為可被閱讀與傳承的知識資產,期盼喚起社會大眾對「保種」議題的重視與支持,也為永續農業發展奠定文化的基礎。
本次活動以「有故事、有香氣、有溫度的新書發表」為主軸,邀請《保種》作者陳美齡老師,以及書中受訪部落族人親臨現場,透過田野故事分享,談傳統作物及昔日部落生活,讓讀者不只在書頁中看到部落,也能在現場聽見、感受那份與土地相連的情感與記憶。

▲花蓮市撒固兒部落及文健站負責人黃洄認同保種的重要性。
活動流程除新書導讀與「部落故事現場」外,亦安排贈書儀式,將《保種》正式回贈給參與調查與推廣的部落與合作單位,感謝族人無私分享知識,象徵這本書是連結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橋樑。隨後由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團隊介紹「花蓮原住民部落傳統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典藏網」https://harvestwisdom.openmuseum.tw/hw/project/hdares,說明如何透過數位典藏與策展,讓傳統知識走出紙本、走進教室與餐桌,成為教學、餐廳與部落旅遊可運用的雲端資源庫,並鼓勵部落與外部單位共同參與資料建置、豐富典藏。
為了讓與會者「看見也吃得到」書中的作物與風土,活動特別規劃「主廚料理分享」與共食環節,以書中記錄的在地作物入菜,以示範方式介紹食材特色、產地故事與料理手法,讓與會者理解如何在日常飲食中實踐「保種」精神,同時讓大家在品嘗交流中,思考未來在學校午餐、部落餐廳與在地農產業中的多元應用可能。

▲花蓮區農改場楊大吉場長表示,保存原鄉傳統知識與智慧刻不容緩。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也表示,未來將持續結合出版、田野調查與數位典藏,逐步累積更多族群的農耕與飲食文化資料,並透過教學活動、部落旅遊及餐飲合作等方式,讓這些珍貴的知識不再只是靜態典藏,而能走進日常生活,成為花蓮原民農產業創新與地方永續發展的重要養分。(照片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最新財經新聞
-
國銀新南向放款10月底餘額1.9兆 全年提前達標
(6 小時前) -
國銀新南向放款10月底餘額1.9兆 全年提前達標
(6 小時前) -
國泰世華銀展望2026年 估台灣經濟成長率有望達3%
(6 小時前) -
國泰世華銀展望2026年 估台灣經濟成長率有望達3%
(6 小時前) -
中歐高層會談 共同敦促安世半導體儘快展開內部溝通
(6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