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病易貧血 中醫輔助治療見成效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新北報導
圖: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呂秉勳醫師/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75歲陳先生為膀胱癌與慢性腎臟病第3B期患者,左邊的腎臟已經萎縮到只有7.78公分,腎臟功能下降。前陣子因為手腳冰冷、疲倦、容易喘,檢查發現血紅素只有8.4 g/dl,診斷為腎性貧血,西醫每月予以紅血球生成素(EPO,又稱為造血針)注射治療。日前,陳先生因慢性腎臟病與貧血問題來到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呂秉勳醫師的診間,在既有西醫治療下,搭配服用清熱消炎與補血涼血的中藥七個月後,陳先生的血紅素提升至12g/dl,貧血的情況大幅改善,腎臟功能也跟著提升至3A期,不需要再注射紅血球生成素,生活品質獲得改善。
腎臟有產生紅血球生成素的功能,可以刺激骨髓產生紅血球,若腎臟功能變差,不但會影響紅血球生成,也會因體內尿毒素升高造成身體發炎,進一步影響肝臟在鐵調素的形成,不利腸胃道對鐵的吸收與釋放。根據國外研究統計,慢性腎臟病到第三期約有四成病人有貧血情況,第四期腎臟病有六成,第五期則是七成,而進入洗腎後的貧血患者則高達八至九成。
貧血常見的症狀有頭暈、疲倦、臉色泛白、易喘、心跳加速,呂秉勳醫師指出,男性正常的血紅素為13 g/dl以上,女性則是12 g/dl以上,研究發現,貧血指數下降1 g/dl,死亡率就上升5%,因此腎友必須格外注意。
腎性貧血的西醫治療包括直接促使人體造血的紅血球生成素注射和輸血兩部分,但介入時機需視病人的血紅素及病況判定,且藥物較少針對腎臟發炎予以調控;然而中醫有多種抑制發炎的用藥,可以就病人狀況予以清熱、消炎、補血,若能中西合療,就能提升治療成效。
呂秉勳醫師說明,若是一般貧血,中醫會開立補血健脾胃等湯藥,如四物湯、四君子湯等,而腎臟病患則會在這個基礎上加強腎臟修復、清除尿毒素的用藥,如黃連、大黃、具有清熱消炎之療效,生地黃、丹參則可補血涼血消炎,另外人參、當歸、黃耆則有研究證實可以刺激骨髓造血,若能持續治療,大多病人能延長造血針的注射頻率,若狀況穩定也有機會免於注射造血針,持續追蹤血紅素數值即可。上述治療,呂秉勳醫師亦進行相關文獻回顧,將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內分泌學前沿》。
台灣是洗腎王國,呂秉勳醫師提醒,若患有慢性腎臟病便要自我警覺有貧血的可能性,定期就醫追蹤血紅素與鐵指數,若血紅素降至9g/dl以下,可以主動問醫師可以選擇哪些治療方式;若是沒有腎臟病的一般民眾,也建議顧好日常飲食,均衡營養,攝取含鐵、維生素B12、葉酸的食物,以防貧血發生。
罹腸癌直腸低位切除 帶著人工造口也能開心濳水
巨大肌瘤將子宮擠歪 手術移除喜獲麟兒
癌友腰痠背痛要注意 這五種癌症骨轉移比率高
3D列印與覆膜支架 成功治療先天性心臟病
九歲童感冒竟併發嚴重感染 眼瞼腫得像麵龜
最新健康新聞
-
-
「哥哥貪財,姊姊說我害死媽!」女遇爭產糾紛:人生風雨都是手足帶來
(24 分鐘前) -
美國「炸雞裹粉」檢出致癌農藥! 双聖、茹絲葵代理商進口上千公斤
(1 小時前) -
糖尿病患注意足部危機 部桃新屋分院:嚴重恐截肢
(1 小時前) -
健檢揪出3公分肺腺癌 單孔達文西手術切除肺葉成功續命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