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先看族群 客家人應特別留意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桃園報導
圖:聯新國際醫院腸胃肝膽科張福銘醫師/聯新醫院提供
隨著端午節腳步接近,各式應景粽子紛紛上市,從南部粽、北部粽到鹼粽,琳瑯滿目、香氣四溢,令人垂涎。然而,聯新國際醫院腸胃肝膽科張福銘醫師提醒,粽子雖美味,但在夏季高溫與濕熱氣候下,若攝取過多,恐引發腸胃不適、消化困難、膽囊發炎,甚至腸阻塞等問題,建議民眾適量食用並注意搭配方式,才能吃得開心又安心。
張福銘醫師指出,粽子多以糯米為主,質地黏稠、富含支鏈澱粉,不易被消化,對腸胃蠕動與膽囊排空功能都是挑戰。再加上常見內餡如紅燒肉、鹹蛋黃等高油高脂,容易造成腹脹、便秘、腹瀉,甚至誘發胃食道逆流或膽囊發炎。
特別是腸胃蠕動功能退化的長者、曾動過腹部或婦科手術的民眾,都是屬於腸阻塞的高風險族群,一旦出現持續性嘔吐、無法解便、排氣、腹部劇痛等症狀時,應提高警覺,盡快就醫避免腸道問題繼續惡化。
另外地中海型貧血(又稱海洋性貧血)是客家族群中,較常見的遺傳疾病,因為患者的紅血球比較脆弱,容易造成脾腫大、膽沙沉積與膽結石風險。張醫師提醒,如果過量攝取像是傳統粽子這類油膩食物,可能誘發急性膽囊炎,因此在食用上要特別留意粽子的攝取量與種類。
為了讓民眾歡度佳節中也能兼顧健康,張福銘醫師提供以下四招,讓民眾可以顧腸保胃聰明吃粽:
1. 用好米取代糯米,內餡也要選得巧
選擇糙米、五穀米等含膳食纖維的穀類,幫助腸胃蠕動。內餡可改用瘦肉、菇類、豆干等低油脂食材,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
2. 控制份量,搭配蔬果最加分
建議一次食用半顆至一顆粽子即可,搭配大量蔬菜、水果或優格,有助油脂代謝與腸胃順暢,並減少粽子的油膩感。
3. 細嚼慢嚥,助力腸胃消化
糯米黏性高,透過充分咀嚼、讓唾液幫忙分解,有效減少腸胃負擔,降低腹脹與消化不良的風險。
4. 選對時間吃粽,中午比晚上好
晚間腸胃蠕動變慢,粽子不易消化,建議午餐時段享用粽子,讓腸胃有充足時間代謝、吸收。同時在飯後透過散步30分鐘,也能減少食物滯留在胃部引發不適。
端午節期間氣候悶熱潮濕,食物更易腐敗,也提高了細菌性腸胃炎風險。張醫師提醒,祭拜的供品若未能即時妥善保存,加上食用過多冰品和外食,皆可能讓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病菌趁虛而入,引發腹瀉、發燒等症狀。此外,端午連假常見親友聚餐飲酒,但飲酒過量會加重肝臟代謝負擔,可能引發肝功能惡化或腹水,尤其對慢性病患者與長者而言,更需控制酒精攝取,張福銘醫師提醒,掌握「適量、均衡、搭配、選對時間」四原則,才能讓粽子不再是健康負擔,而是節日的加分享受。
名醫會客室/月經不規則怎麼辦?
六女童罹神經母細胞瘤 質子治療精準擊殺腫瘤找回新生
3C族出現「烏龜頸」、「富貴包」 浮針療法緩解肩頸疼痛
新冠COVID-19疫情升溫 兩大族群特別小心
長期腰痠背痛 慎防僵直性脊椎炎
最新健康新聞
-
-
新冠疫情又急又猛「高峰落6月中」 單週恐達10萬人次就診
(1 小時前) -
體態超標 帶來腦、心、肝、膝危機 危機四角色躍上臺中國家歌劇院壺中居外牆 台灣諾和諾德 臺中國家歌劇院共同點亮健康意識
(2 小時前) -
台灣首間韓式蔬食餐廳YACHE新品亮相 濃烈與細膩兼具的韓式蔬食新體驗
(2 小時前) -
推動口腔癌篩檢 嘉榮醫呼籲民眾嘴破不癒速就醫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