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變孤癖不愛講話 慎防憂鬱、失智共病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曾美晴/彰化報導

圖:長者憂鬱可能是失智(非當事人)/部立彰化醫院提供
80歲謝老先生越來越「孤癖」,不與人交談,對任何事都沒興趣,家人以為老人家可能是老年憂鬱症,就醫診斷卻是失智症,家人嚇了一大跳。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陳羿行表示,臨床上很多失智症患者的外在表現就像憂鬱症,也可能並存,最好是就醫擬妥治療及因應之道。
謝老先生的兒子說,爸爸近幾個月來總是鬱鬱寡歡,原本還喜歡去種種花草,結果花草都枯萎了也不再理會;過去常會到鄰居、社區走動或到宮廟拜拜,也變得不出門,最喜歡一個人縮在臥室,不說話,呆呆地坐著,眼神空洞,偶而說些「人生沒意義」之類的話。
謝老先生的兒子指出,他們研判近幾年來,媽媽及爸爸的朋友一個接一個離世,讓爸爸心情越來越沈重,或許是因此而罹患憂鬱症,他們才帶爸爸就醫,沒想到卻是失智症,也因為爸爸變得不太講話,看不出失智的端倪,因此他們從沒想到可能是失智症。
陳羿行醫師表示,謝老先生的腦部出現萎縮,各種鑑定評量也顯示是失智症,外在顯露出憂鬱特性,才被家人誤解,而這類個案在臨床上很常見。家屬的反應通常是寧可是老年憂鬱症,也不要是失智症,畢竟,失智症幾乎不可能逆轉,情況會越來越糟。
陳羿行醫師說,在一般人的認知,失智症會變得時空混亂、出現語言及行為障礙等,其實,不只是這些較常見的症狀,失智症的種類相當多樣,症狀與進展方式皆不同,包括情緒變化、記憶力衰退、飲食習慣改變、睡眠障礙、日常對話量減少、社交退縮等,而這些症狀也可能是憂鬱症,也就是說,憂鬱症和失智症有很多相似的病徵。
陳羿行醫師指出,失智症很少出現症狀急速惡化的情形,因為這是老化現象,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才發病,所以,如果是短時間如1至2週就惡化的病況,比較有可能是老年憂鬱症。
陳羿行醫師表示,根據2021年在美國發表的研究發現,重度憂鬱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1%,這也說明了,憂鬱症要積極治療,以降低失智症的風險,但臨床上,確實有很多2種疾病共存的個案。
陳羿行醫師強調,從臨床上可看出,失智症和憂鬱症是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2大威脅,如果發現長輩有疑似失智或憂鬱的情形,要儘快就醫,和專業醫師討論,給長輩最妥當的治療方式,將衝擊降到最低。
母女做胃繞道手術減重 體重下降後卻長期營養不良
長期作息不正常 乳房出現腫塊已是第四期乳癌
守護心臟從腰圍做起 脂肪堆積恐誘發心跳異常
請假、換職位擔心被刁難?醫師教您這樣申請職業病認定!
減少胰膽內視鏡手術死角 日本專家推氣囊導管
最新健康新聞
-
唇顎裂兒治療需要配套 台中仁愛醫院開啟在地照護一條龍
(36 分鐘前) -
「三高」恐加速腎臟損害!醫揭早期5警訊 學會這樣做延緩惡化
(54 分鐘前) -
高齡、慢性用藥把關! 社區藥師扮演藥事照護關鍵角色
(56 分鐘前) -
嘉基深入阿里山推動骨鬆防治 守護偏鄉長者骨本健康
(1 小時前) -
0-6歲公費疫苗要打9種 醫師好累!北市加碼補助接種每劑100元
(1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