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男嬰吐奶逾一週「慘送加護病房動刀」 家長必懂4大危險徵兆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生兒溢吐奶,隱藏健康危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近期就收治一名剛滿月的男嬰,整整溢吐奶超過一週,就醫診斷罹患了「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且男嬰因為反覆溢吐奶導致嚴重的電解質不平衡與代謝性鹼血症,引發心肺功能抑制,一度住進加護病房,所幸醫療團隊緊急手術才脫離險境。醫師強調,雖然嬰幼兒溢吐奶是常見狀況,但若出現持續性噴射狀嘔吐、夜間吐奶或膽汁性的嘔吐,腹部顯著鼓脹,務必盡速就醫。
收治病人的北醫附醫兒科部醫師簡睦旼提醒,長期溢吐奶可能造成低血鈉、低血鉀,嚴重可能導致嬰幼兒出現昏迷、抽搐等狀況,家長不可不慎。
什麼是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這是一種影響嬰兒胃部出口(幽門)的疾病,因幽門的肌肉異常增厚,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小腸,反覆出現溢吐奶。
簡睦旼說,以台灣為例,每1000名嬰兒中約有0.49名罹病,以112年新生兒13.5萬人推估,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的患者可能超過60人,男嬰比例高於女嬰。以該名男嬰的狀況來說,往往在進食半小時後溢吐奶,每次都吐得很用力,但並未影響食慾,嘔吐後仍想進食,果然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男嬰胃部幽門肥厚,胃中也有無法順利通過的奶水,確診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
簡睦旼說,男嬰就醫時,抽血顯示電解質已極度不平衡,出現低血鈉、低血鉀,且血液酸鹼異常,呈現代謝性鹼血症,顯示已嘔吐一段時間,同時出現輕微的吸入性肺炎。當下馬上轉至新生兒加護病房,給予脫水矯正及電解質補充,經過積極輸液,男嬰由危險邊緣轉趨穩定,才進一步接受手術治療。
負責手術的北醫附醫小兒外科主任黃富煥表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主要以幽門肌肉切開手術治療,可依病人狀況選擇傳統開腹或微創腹腔鏡方式。以該名男嬰為例,考量腹腔鏡手術充氣過程可能讓男嬰受影響的心肺功能再次惡化,因此採取傳統開腹方式,術後6小時即開始進食,逐步恢復到原先進食量,術後第4天出院,門診追蹤狀況良好,家長也終於可以放心。
嬰幼兒溢吐奶是成長過程常見情形,研究發現,80%嬰兒溢吐奶發生在下食道括約肌自發性放鬆時,當胃部裝滿奶水或食物會誘發自發性放鬆;尖峰期約是嬰兒四個月大時,41至67%的健康四個月嬰兒,每天至少溢奶一次,6個月大時會明顯減少,12至14個月時仍有溢吐奶的比例降至5%以下。
要注意的是,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造成的溢吐奶,簡睦旼提醒,一般從嬰兒3週大左右開始,有些是出生後第1週即出現症狀,有些則晚至5個月大時出現。主要症狀是非膽汁性嘔吐,也就是嘔吐物中沒有黃綠色的膽汁,通常在餵奶後立即發生,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嘔吐之後,嬰兒可能想要繼續吃奶,表現得很餓;另外,嬰兒體重可能增加緩慢,甚至下降,這些都是家長可以觀察的重點。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不衛生!飲冰品「腸桿菌科」超標 人从众、甘蔗媽媽、大苑子全上榜
「點點心」遭爆嚼檳榔作業 北市稽查再揪「員工蓄留指甲」4缺失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健康新聞
-
-
每天至少開會6小時,只能在下班後工作⋯她在Amazon學會的工作哲學
(4 小時前) -
亞洲第二例!七旬婦急性心肌梗塞重建血管 「心臟超飽和氧治療」大幅降低死亡率
(4 小時前) -
經常頸肩痠痛的人,應該要避免這3個姿勢,尤其是有落枕過的人,更不能很快速甩頭
(5 小時前) -
「感冒逼流汗」好得更快?醫驚吐2下場 有些人反而更嚴重了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