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黑便、頭暈無力卻找嘸「出血點」 竟是小腸出血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名82歲的婦人,半個月前開始,解便時突然變為軟質黑色,偶爾還會頭暈無力,就醫初步診斷為消化道出血,雖然前後安排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卻找不到明確出血點,黑便依然沒改善,直到醫師懷疑可能是小腸出血,進一步以膠囊內視鏡檢查,才順利發現空腸有出血情形並止血。
收治病人的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佩叡表示,小腸出血不像胃、十二指腸及大腸出血可經由傳統胃鏡、大腸鏡診斷治療。而且小腸出血較不常見,僅約占腸胃道出血約5%,但若在老年人、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肝硬化或使用某些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藥物)者機率就會比較大。
以該名婦人為例,就是長期患有末期腎臟病,每週規律洗腎三次。所幸在氣囊式小腸鏡檢查並進行止血後,症狀明顯獲得改善,排便及顏色正常,體力也恢復很多,後續追蹤血色素沒再下降。
吳佩叡指出,小腸長度長達5至6公尺,又位於腸道的中段,是一般傳統胃鏡及大腸鏡較難達到區域,且電腦斷層及核醫腸胃道出血掃描等對少量出血的小腸出血診斷率並不高,小腸出血在診斷治療上較為困難,因此在經過完整的胃鏡、大腸鏡檢查後,會考慮膠囊內視鏡檢查,若有發現疑似的出血點,再安排氣囊式小腸鏡進行止血。
膠囊內視鏡是做成膠囊形狀的相機,吳佩叡指出,病人吞入後可在腸道內連續拍照8至12小時,可以完整地「看」到小腸內的疑似病灶,以目前健保來說,若重複做過二次以上的胃鏡、大腸鏡,且電腦斷層或核醫出血掃描皆無法找出出血原因時,可以健保給付此項檢查,但缺點是只能「看」而無法做治療,膠囊內視鏡發現疑似的出血點,醫師會根據膠囊的定位結果,選擇由口或肛門做氣囊式小腸鏡檢查,並進行止血。
吳佩叡提醒,民眾若出現黑便、暗紅便/血便、不明原因的慢性貧血及腹痛,應盡早就醫,並根據醫師建議進行相關檢查,釐清病灶並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健康新聞
-
-
諾羅疫情創5年新高 單周近17萬人因腹瀉就醫
(2 小時前) -
自體幹細胞公司健康領域研究有成,陳沅昌總裁榮獲「全球華人楷模人物」
(2 小時前) -
解黑便、頭暈無力卻找嘸「出血點」 竟是小腸出血
(3 小時前) -
「黴漿菌」感染抗藥性高達六成! 醫授「年節做這些事」預防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