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手術後不再「呼吸如萬箭穿心」 中榮新技術疼痛指數8分變2分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心臟手術後的疼痛有多痛?不管是傳統正中切開胸骨的方式,或選擇微創手術,仍需切斷部分肌肉,傷口會因呼吸起伏牽動,被病人形容每次呼吸如同「萬箭穿心」,被列為重度疼痛等級。台中榮總今(24)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成功運用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技術結合管線置放,為患者大幅減緩術後不適,疼痛指數一口氣從7至8分降到只剩2至3分。
67歲的劉先生就是一例,因為冠狀動脈狹窄,2週前至台中榮總接受心臟繞道手術,採用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術後直呼傷口完全不痛。截至2024年,台中榮總已累積為154例成人心臟手術及20例兒童心臟手術執行超音波神經阻斷術。
台中榮總麻醉科醫師張詒婷指出,心臟手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是肺部塌陷及肺炎等呼吸系統問題,導致血氧下降、發燒,甚至呼吸衰竭。這全因為術後傷口疼痛,導致病人不敢深呼吸或咳嗽,增加肺部併發症風險。
過往研究顯示,心臟手術後疼痛最長可達7天,更有3分之1的患者在手術後一年內仍受慢性疼痛困擾,1成病患可能成為長期嗎啡類止痛藥的依賴者。但台中榮總麻醉部成功運用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技術結合管線置放,為患者大幅減緩術後不適,疼痛指數從7至8分降到2至3分,術後肺活量計表現改善20至50%,止痛藥使用量減少50%,住院天數縮短1至2天,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張詒婷說,心臟微創手術目前十分多元,但仍有6至7成的手術必須以傳統方式進行,由於心臟手術涉及抗凝血劑使用,加上病患常有多重共病,在必須維持血壓並避免血塊產生可能傷及神經的雙重風險,一般的區域神經阻斷止痛,如減痛分娩使用的硬脊膜外自控式止痛,便完全無用武之力。且心臟手術後的疼痛控制,過去更幾乎無可行且有效的方法,只能依賴強效嗎啡類止痛藥物。
張詒婷說,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技術可以精準在脊柱橫突和背部肌肉交界處(豎脊肌筋膜神經阻斷),或胸大肌與肋間肌之間的筋膜(胸骨旁神經阻斷)中施打麻醉藥劑,阻斷引發傷口疼痛的神經,減少疼痛訊號傳送至大腦,有效抑制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經系統活化和後續發炎反應。研究團隊更進一步於術前置放管線,除了定時定量給予藥劑,還能讓患者術後可依個人情況自主按壓止痛藥劑來減痛,使原本只能維持10至12小時的針劑減痛效果延長至住院期間的2至3天,專注術後呼吸復健,降低併發症風險。
不過,張詒婷提醒,有嚴重凝血功能異常、預期施打處有感染者並不適合使用神經阻斷,而目前健保也尚未補助此技術。
照片來源:台中榮總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北市逾65歲人口破57萬人 長照「喘息+短照」服務給付最高補12萬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健康新聞
-
-
護理師喊「台灣醫療已崩潰」!醫師、護理師都在逃 醫嘆:問題看不到盡頭
(39 分鐘前) -
嗆急診醫「呵呵小腦袋」挨轟下台 林靜儀斥片面資訊:虛心檢討用詞
(46 分鐘前) -
「重症患北上找嘸ICU喪命」故事竟假的! 衛福部:僅花2小時就轉院
(1 小時前) -
急診大塞車…醫曝病房護理師「流失更嚴重」 籲輕症患者:自己做應變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