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男反覆腹脹以為腸躁症… 暴瘦20公斤才知腫瘤已侵犯大腸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腹脹症狀可大可小,一位33歲男性,近半年來就出現反覆的腹脹、腹痛和腹瀉困擾,即使在醫院照了胃鏡、吃了藥,但效果始終不理想,原本被診斷為因壓力導致的腸躁症,但不放心的他,決定接受完整健檢試試看,醫師問診才發現,男子半年內竟暴瘦快20公斤,進一步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右上腹有一顆8公分大的腫瘤,診斷為小腸高惡性B細胞淋巴瘤侵犯大腸,形成腸套疊。
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提醒,腹脹雖常見,但如果症狀一直反覆、吃藥無效、體重還持續下降,就絕對不能只當作「小毛病」處理。
徐兆甸說,很多人一開始脹氣,會嘗試吃酵素或益生菌,這對於純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人確實有幫助,尤其對吃飯太快、消化力變差或壓力大的人。但如果這些方式沒有效果,就需要靠檢查來找原因,而不是再繼續「亂補一通」。
門診就有另一個案,一開始症狀看起來像是膽結石,醫院外科也的確開刀拿掉了膽囊,但術後肚子仍然痛,進一步做大腸鏡,才發現其實是大腸癌。徐兆甸強調,這凸顯腸胃問題常常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而是要多角度檢查,才能真正釐清原因。
徐兆甸指出,針對腹脹困擾,主要可以藉由三項檢查來找出真正原因,像「腹部超音波」可以看有沒有膽結石、腫瘤或其他器官問題;「胃鏡」則能檢查是否有消化性潰瘍、糜爛或幽門桿菌感染;「大腸鏡」可以進一步排除息肉、發炎、腫瘤等問題。
如果結構性檢查都正常,但腹脹仍持續反覆,徐兆甸提醒,此時便需特別考慮「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這是指本應菌數稀少的小腸中,因蠕動變慢、胃酸不足或消化酵素分泌減弱,導致本來應該在大腸的細菌異常繁殖過多於小腸。這些細菌會把未完全分解的碳水化合物發酵產氣,常見於飯後1至2小時開始腹脹,也可能伴隨打嗝、放屁、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
徐兆甸說,許多患者在脹氣初期會自行補充益生菌或益生質,卻反而越吃越脹。這是因為小腸細菌已經過度增生,再攝入過多益生菌或益生質等於是「餵養」了過多的細菌,導致產氣更嚴重,反而加重不適。 因此,對於長期腹脹或反覆出現腸躁相關症狀的患者,最好能確認是否合併SIBO,是釐清病因的關鍵。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健康新聞
-
-
竹崎鄉多功能服務中心暨鹿滿日間照顧中心啟用 造福失智失能民眾
(2 小時前) -
嘉縣把關食安3亮點:有鮮、有好味、有安心
(2 小時前) -
「碳水化合物」不是敵人!飲食避開碳水有哪些影響?該怎麼吃才真正有益?
(2 小時前) -
國際獅子會捐贈朴子醫院輪椅 行動傳愛溫暖就醫民眾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