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7° / 16° )
氣象
2025-11-18 | 匯流新聞網

癌症死亡率降⅓最大絆腳石 中研院士帶頭提「肺癌防治三箭」


癌症死亡率降⅓最大絆腳石 中研院士帶頭提「肺癌防治三箭」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衣綸/台北報導


肺癌是台灣「發生人數最多、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也成為賴清德總統喊出2030年癌症死亡率要降低三分之一目標的最大挑戰,由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領軍的健康台灣肺癌防治領航策略聯盟,就邀集專家提出「肺癌防治領航三箭策略」,希望藉:擴大篩檢族群、AI實現精準診斷分級、完善早期治療布局,降低肺癌威脅。


健康台灣肺癌防治領航策略聯盟日前舉行高峰論壇,邀集衛福部、健保署、學會代表、國內頂尖肺癌防治權威專家,檢視國內肺癌防治現況,並提出三大目標「強化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政策建言。


聯盟召集人楊泮池表示,國健署自2022年起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包含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者,開放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今年更進一步放寬,具家族史者年齡下修5歲及吸菸史≥20包-年以上,以涵蓋更多高風險族群,提升篩檢覆蓋率。


楊泮池說,政策推行3年來,已累計超過22萬人次接受篩檢,肺癌的檢測率為1.3%,其中逾八成為早期肺癌患者。然而,肺癌晚期確診比例仍偏高,建議政府持續強化高風險族群的篩檢意識,並評估與健保署的健康存摺連結,好讓更多符合資格的民眾接受篩檢;同時可評估針對高風險地區提供LDCT篩檢巡迴車服務的可行性。


台灣超過6成肺癌患者不吸菸,也凸顯將非吸菸者、具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納入LDCT篩檢的必要性。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說,臨床上仍有相當比例肺癌患者既不抽菸、亦無家族史,政府未來有必要持續擴大篩檢族群,以提高早期發現率,進而降低晚期確診比例。


楊泮池強調,目前已有預測型AI工具,可預測受檢者未來6年內罹癌風險,幫助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介入。期盼藉由AI數位工具導入,讓第一線醫護從首張CT影像就能進行風險預測,同步提升結節判讀準確性與效率;此外,AI可進一步實現精準風險分級與個人化篩檢間隔,協助政府能據此制定更合理的追蹤頻率,使醫療量能分配更具效率。


確診之後就是治療,楊泮池說,早期患者應盡早接受基因檢測,如EGFR、ALK基因檢測、PD-L1表現評估,讓醫療團隊能依腫瘤分子特性,量身訂製最適切的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標靶或免疫等術前、術後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提升存活率。


照片來源:健康台灣肺癌防治領航策略聯盟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台灣肝癌最大元凶B肝 是你嗎?醫界曝「斷層世代」風險最高


北市公費流感疫苗只剩12萬劑 「三類人」再不打恐落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