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視力問題難察覺 兒科醫師:手持式勢力篩查儀有助早期辨識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李衣綸/台北報導
幼童因語言能力尚未成熟,難以清楚表達視覺不適,讓使視覺相關問題在初期階段難以被家長或教師察覺,導致延後就醫的情況相當普遍。今年兒科醫學會年會期間進行的醫師訪談調查中,約60位兒科醫師的其中八成表示,幼兒視力問題「經常因難以察覺而延後就醫」,反映現行幼兒視力篩檢方式在臨床端仍存在明顯不足。
受訪兒科醫師指出,幼兒面對視覺模糊、不清楚或影像重疊時,通常不會告訴家長「我看不清楚」,原因不是隱瞞,而是無法分辨什麼是「清楚」或「模糊」,語言能力也不足以描述具體不適,常以行為反應取代語言,然而這些表現常被誤認為專注力不足、個性害羞,或只是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進而忽略了背後可能的視力問題,家長若無法立即將這些行為與視覺問題連結,將使風險延後被察覺。
台南平安診所院長楊為傑分享,一位一歲多的小女孩是家中老二,一直比哥哥少了許多笑容,對人反應較弱,與他人互動也明顯冷淡。家長原以為孩子可能較害羞,或可能有發展遲緩、自閉症早期表現,因此格外留意,但孩子的行為又不完全符合典型的自閉症判斷標準。今年初小女孩在例行接種時接受簡短、非接觸式的儀器視力篩查,結果意外發現孩子雙眼均有超過 500 度的屈光異常。

醫師立即協助安排轉診至兒童眼科醫師,並開始配鏡矯正。令人驚訝的是,家長後續回診時表示,孩子戴上眼鏡後的變化非常明顯,包括開始會笑了,笑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自然,也願意看著人,能辨識他人表情,而且學習速度明顯變快,對外界反應也更多元。
受訪醫師普遍反映,傳統視力表需孩子具備理解與一定程度的語言表達,幼兒視覺發展在2至6歲進入關鍵期,對2到4歲幼兒們尤其具有挑戰。此外,部分檢查需點散瞳藥水,也可能造成幼兒不安。因此,多位兒科醫師認為非侵入、快速、幼兒接受度高、能協助初步辨識風險的手持式視力篩查儀已成為基層醫療端的重要需求。
楊為傑表示,早期辨識有助降低延後就醫的情況,並提升後續轉介效率。若能透過更符合幼兒特性的視覺初篩方式,加上家長與醫療端的共同衛教推動,將有助改善台灣長期存在的幼兒視覺延後就醫現象,提升幼兒視覺照護品質,並為每個孩子建立更清晰、安全的學習與發展起點。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歷時五年貼身跟拍呈現史詩級畫面 BBC Earth《野生王國》現正播映中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健康新聞
-
-
響應世界抗生素週 嘉市攜手醫院推「聰明用藥」四不一要
(2 小時前) -
兒少近4成覺得「自己不重要」!調查:13歲青少女幸福感遠低國際平均
(3 小時前) -
台灣化粧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醫點名「二類產品」最危險!
(3 小時前) -
腎好人不老!網友推8大「護腎食物」 幫你顧好你的腎
(3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