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健康的老化」 哈佛10萬人研究證實「吃的對,老的慢」

[周刊王CTWANT] 面對老化,現代人不再只在意「活多久」,而是「能不能健康地老」。基因醫師張家銘近日分享一項來自哈佛、追蹤超過10萬人長達30年的重磅研究,當中指出「健康老化」的關鍵,其實就藏在我們每天吃進去的食物裡,研究更是直指「吃的對,老的慢,過得比較好」。
基因醫師張家銘在FB粉絲專頁表示,這份研究刊登於2025年《Nature Medicine》,結果清楚顯示:從中年開始調整飲食習慣,不只能延長壽命,更能延長有尊嚴、有自主能力的生活時間。
研究中所定義的「健康老化」並非是單單指活到七十歲以上,其中更包含五個條件:保持認知清晰、行動自如、情緒穩定、遠離慢性疾病、生活自理。
在追蹤樣本中,那些遵循健康飲食原則的人,健康老化的機率是其他人的兩倍以上,顯示「吃得對」真的能讓人「老得慢」。
研究推薦的「AHEI健康飲食指數」,不主張極端清淡,而是強調飲食方向與平衡。該飲食模式鼓勵攝取蔬菜(特別是深綠與深黃)、莓果類水果、全穀類(如糙米、藜麥)、植物性蛋白(如豆腐、豆漿)與優質脂肪(如橄欖油、堅果)。少量魚肉與低脂乳品亦可接受。反之,建議減少加工食品、含糖飲料、紅肉及高鈉調味料的攝取。
張家銘醫師提到,很多人誤以為健康飲食就是只能吃「水煮菜」,其實重點在於食物的來源與處理方式,而非味道的強弱。例如早餐可從甜吐司與即溶奶茶,改為無糖豆漿搭配水煮蛋與香蕉;午餐避免滷排骨與香腸,改選魚排、豆腐與青菜;晚餐則可自己烹煮糙米飯與橄欖油炒菜。連零食也能用堅果取代洋芋片,用氣泡水或無糖茶取代汽水,讓味覺滿足與健康並存。
張家銘醫師也警告,現代人面臨最大的風險,其實是來自日常中隱藏的「超加工食品」,例如罐頭湯、冷凍微波食品、香腸、速食、甜甜圈、含糖飲料等。這些食品雖然方便、口感佳,但長期食用會加速大腦退化、降低身體機能並提高慢性病風險。在這份研究也提到,攝取超加工食品最多的族群,其健康老化機率比最低者少了三分之一。
張家銘醫師提醒,與其等到老了才感嘆行動不便、記憶衰退,不如現在就做出改變。像是冷凍義大利麵與自煮南瓜豆腐湯,在營養密度與添加物上差異巨大;早餐店的起司蛋餅可以偶爾替換為自備的原型早餐;下班後鹽酥雞加珍奶,也能轉換成壽司與無糖綠茶。這些日常中微小的選擇,若能持之以恆,將成為影響未來生活品質的關鍵力量。
張家銘醫師呼籲,當我們選擇今天吃進什麼,其實就是在為「老了以後,還能自己上下公車、買菜做飯、記得孫子名字」這樣有尊嚴的老年生活,做準備。這並非限制,而是一種投資自由的選擇。
延伸閱讀
最新健康新聞
-
-
嘉縣衛生業務再露鋒芒 5大類滿分抱回7大獎項
(1 小時前) -
每天飲控、運動血糖卻仍居高不下 醫曝「睡眠不足」是主因
(1 小時前) -
腳踝受傷神器!認識醫用足踝護具
(1 小時前) -
麻疹疫情近6年最高!境外移入「全來自越南」 羅一鈞估上半年男降溫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