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7° / 22° )
氣象
2025-05-02 | 周刊王

大腸癌年輕化? 最新研究揭關鍵致癌因素:與小時候有關

大腸癌年輕化? 最新研究揭關鍵致癌因素:與小時候有關
過去普遍認為大腸癌是中老年人的疾病。(示意圖/翻攝Pexels)

[周刊王CTWANT] 過去普遍認為大腸癌是中老年人的疾病,但醫界近年觀察到,罹患大腸癌的年齡正快速下降,不少三、四十歲的年輕人竟在健康檢查中意外被診斷出癌症。針對這項趨勢,2025年一項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的全球大型研究,揭示可能關鍵的致癌因素。

台灣基因醫師張家銘在臉書發文指出,「癌症的那顆種子,很可能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已經悄悄被種下了」,並分享了2025年一項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的全球大型研究,這項研究橫跨11個國家、針對近千名結直腸癌患者進行基因比對,發現與一種會產生「colibactin」毒素的大腸桿菌密切相關。該毒素雖不會引起腹瀉或發燒,但會潛入腸道細胞、破壞DNA,導致難以察覺、卻持續存在的基因突變。

這些基因變化被科學家稱為「突變簽名」(mutational signatures),其中的SBS88與ID18,在40歲以下患者中發現的比例,是70歲以上患者的三倍以上。更值得關注的是,即便患者體內已經找不到該細菌,DNA內的突變痕跡仍清晰可見,顯示這些細菌可能早在童年時短暫出現,卻留下長期性的基因傷害。

研究也指出,不同國家的腸癌患者具有不同的突變組合,可能與飲食文化、抗生素使用、腸道菌環境有關。張家銘提醒,台灣尚未納入該研究,但本地普遍存在的飲食習慣如高肉少菜、頻繁外食、含糖飲料攝取過量,以及兒童過度使用抗生素等現象,皆可能為壞菌「開門」,種下癌變的可能性。

然而這並非無法改變的命運,張家銘強調,「就算過去生活不夠健康,我們依然可以從現在開始減少傷害。」他建議從飲食習慣做起,增加天然、高纖、多樣性的原型食物與發酵食品攝取,避免過度消毒、濫用抗生素,讓好菌有機會在腸道中生長。

針對有家族病史或出現血便、便祕腹瀉交替、排便習慣改變者,張家銘呼籲即使年紀輕輕,也應盡早進行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篩檢,「別被『我才三十幾』這句話給騙了,癌症從來不看身分證。」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