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性情大變!醫提醒:恐是身體在發出求救訊號

[周刊王CTWANT] 老年人「性情大變」,可能是他們的身體正在發出求救訊號!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出,老年人若出現性情劇烈改變,如易怒、孤僻或攻擊行為,往往不是單純脾氣問題,而可能是失智、腦部疾病、身體不適或藥物影響的警訊。家屬應觀察行為模式、改善環境、安撫長輩並及早就醫,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也要注意自身壓力管理。
黃軒醫師今(2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提醒,應留意老年人「性情大變」的警訊。他指出,許多家屬會發現父母或長輩突然動不動就發脾氣、懷疑他人,或變得孤僻,不再像過去那樣親近人,但常常把這些變化簡單歸因為「年紀大了,脾氣變了」。黃軒強調,醫學上這種劇烈的性格變化,往往是身體或大腦在發出病理警訊。
他指出,早期失智症不只是健忘,還常伴隨個性改變:原本溫和的人可能變得易怒甚至有攻擊性,原本大方的人可能開始斤斤計較,原本熱愛社交的人則可能退縮。研究顯示,高達8成的失智患者在過程中會出現情緒或行為問題。此外,額葉中風、腦腫瘤、巴金森氏症等腦部疾病,也可能讓情緒的「煞車」壞掉,使老人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此外,老年人身體的不適往往也會表現為情緒失控。黃軒舉例,像是便秘、尿道感染、慢性疼痛等小問題,可能透過易怒或爆炸行為表達出來,因為長輩不容易用語言說明自己的不舒服。藥物或代謝異常也可能導致性情大變,像是安眠藥、止痛藥,甚至低血糖或甲狀腺問題,都可能讓長輩突然「判若兩人」。
對於家人遇到老年人性情大變的情況,黃軒提供了實際建議。首先,要保護自己也保護長輩,如果長輩大吼甚至有攻擊行為,先保持距離並移走危險物品,待情緒平息後再溝通。其次,要試圖找出潛在原因,例如是否與疼痛、便秘、感染或睡眠品質有關,觀察特定時間或情境的爆發行為,往往能提供線索。與長輩溝通時,應以安撫為主,避免直接否定,給予簡單選擇,讓他們感受到掌控感。
黃軒還建議改善環境,提供規律作息、熟悉音樂、舊照片或抱枕等增加安全感,避免強光或陌生人的突如其來干擾。必要時,也要及時就醫,帶長輩到神經科、精神科或家醫科檢查,醫師會評估腦部影像、血液及藥物副作用,必要時短期用藥穩定情緒。黃軒同時提醒家屬也需要喘息,善用居家服務、日間照護、短期安置或加入支持團體,減輕照顧壓力。
文章最後,黃軒提醒,老年人若出現突然的情緒大起大落或攻擊行為,不應僅視為「老人脾氣」,這往往是大腦或身體在求救。越早發現並處理,就越可能把握黃金治療時機,「老人的性情大變不是自然老化,而常常是疾病的表現。忽視它,就像聽到火警警報器卻當作背景音樂,危險可能已經靠近。」
延伸閱讀
最新健康新聞
-
-
長期憋尿與飲水不足,恐泌尿道感染併發血尿!醫籲:高風險族群保養3原則
(1 小時前) -
「蘋」蘋安安過中秋 高雄長庚X文山高中走進病房送暖
(1 小時前) -
約360萬人患有白內障,延誤治療增失明風險!白內障全面性晶體重拾清晰視界
(1 小時前) -
七成口腔癌確診已晚期!醫示警「檳榔+菸酒」罹癌風險高123倍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