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7° / 21° )
氣象
2025-11-15 | 周刊王

沒有過敏原仍受苦?醫師曝5招改善「IgE自體過敏」

沒有過敏原仍受苦?醫師曝5招改善「IgE自體過敏」
許多人因過敏皮膚發癢難耐。(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周刊王CTWANT] 明明沒有過敏原,卻天天像在過敏?對此,基因醫師張家銘解釋,此種症狀可能源自「IgE自體過敏」,也就是免疫系統誤把自身蛋白當成威脅而自我攻擊,常見於多種慢性發炎疾病。他也強調規律作息、修復皮膚、飲食減法與放鬆練習,能將免疫從備戰狀態恢復平衡,協助身體重回正軌。

張家銘醫師今(15日)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他經常遇到患者抱怨自己「明明沒有過敏原,卻天天像在過敏」。這些人沒有吃到海鮮、沒有接觸塵蟎,連皮膚測試也是陰性,但皮膚照樣發癢,鼻子依然堵塞,氣管會緊繃,腸胃不時翻攪,甚至連睡眠與情緒都因此受到牽動。許多人因此擔心自己是否罹患某種奇怪疾病,但張家銘指出,這可能不是身體出問題,而是免疫系統自己「搞錯方向」。

他引用2025年刊登於《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的綜論,指出這些症狀可能源自「IgE自體過敏」(Immunoglobulin E-mediated autoallergy)。研究顯示,這些患者並非對環境中的物質過敏,而是免疫系統把「自身蛋白」視為威脅,進而引發類似過敏的反應。

他解釋,過去醫學曾把疾病大致分成「自體免疫疾病」與「過敏疾病」2大類;然而,現在科學發現許多人介於兩者之間。他們體內的免疫系統如同遭遇外敵般釋放組織胺與發炎物質,但真正的觸發卻不是外部刺激,而是免疫系統誤把自己當成敵人,啟動肥大細胞與嗜鹼性球的反應。

因此,讓患者不適的不是花粉、不是海鮮,也不是塵蟎,而是身體對自身訊號的誤判。這種「自己攻擊自己」的狀況,常見於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慢性蕁麻疹、天疱瘡、紅斑性狼瘡等疾病中,也能解釋為何部分患者檢查結果正常,但症狀卻逐漸惡化。

張家銘形容,這就像身體誤以為外界危險重重,因此比任何人都先發制人地攻擊,但其實外部環境根本風平浪靜。

他也指出,日常生活其實早已透露免疫系統誤判的訊號,只是大多數人沒有將其視為免疫反應。例如,晚睡隔天皮膚就變紅或發癢、壓力大時氣喘或蕁麻疹惡化、天氣變化時容易鼻塞或喉嚨緊縮、腸胃時常脹氣或疼痛、皮膚擦傷或醫美後出現誇張的發炎反應,或感冒後自體免疫疾病突然加重。張家銘強調,這些都不是體質虛弱,也不是「玻璃心」,而是免疫系統過度保護的結果。

至於改善方式,他建議與其壓制免疫系統,不如「讓它安心」,把免疫從「備戰模式」帶回「和平模式」。他在臨床觀察到,規律的作息是最有效的調整方式;睡眠不穩定會使免疫誤判的可能性大增。他也提醒要保護皮膚屏障,避免抓癢與破皮,因為受損的皮膚會釋放更多訊號,讓免疫反應更加混亂。飲食上,他建議採用「減法」,但不是盲目禁食,包括3週不吃糖、不碰加工食品、不喝酒,以降低腸道與免疫系統的發炎訊號。

此外,張家銘認為,每天給神經系統一段「放鬆時間」極為重要,無論是散步、泡澡、呼吸練習、靜坐或音樂,都能傳遞「安全」的訊號,讓免疫不再亂開火。他也鼓勵患者養成「身體日記」的習慣,記錄哪些情境會引發發炎,以理解身體特性;有時,這比多次抽血檢查都更有價值。

展望未來,他認為醫療的方向不只是壓制免疫,而是「重新教育免疫系統」,讓它分清楚敵我。例如抗IgE療法(omalizumab)與抗IL-4/IL-13療法(dupilumab)並非關閉免疫,而是讓免疫系統明白「你誤會了」。但在這些療法之外,人們在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都能逐步引導免疫放下武裝。

張家銘也提醒,如果一個人常感到「自己沒有過敏原,卻一直在過敏」,這並不代表身體出故障,反而可能是身體過度用力,試圖保護主人,只是方式走偏了。此時,比起催促身體戰鬥,更重要的是協助它恢復平衡。當免疫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身體便會以逐步好轉作為回應。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