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5° / 24° )
氣象
2024-03-17 | 常春月刊

6旬婦人血便3個月,以為是痔瘡發作,卻是國人最常發生的癌症


6旬婦人血便3個月,以為是痔瘡發作,卻是國人最常發生的癌症

文: 陳雨農(國泰綜合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黃太太,65歲,解血便3個月,起初自己以為是痔瘡出血,自行去藥局買藥膏擦拭,但出血依舊,鼓起勇氣去醫院做大腸鏡檢查,結果為乙狀結腸癌,在醫院接受腹腔鏡乙狀結腸切除術後一週順利出院,病理分期為第一期,目前規則回診抽血追蹤。

大腸直腸癌是國人常見癌症

隨著國內外許多公眾人物因為大腸直腸癌過世,民眾越來越重視這個疾病,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曾連續15年佔所有癌症的第一位,每年新診斷的大腸直腸癌病例數約1萬5千例,是國人最不可輕忽的癌症之一。

到底大腸直腸癌是什麼,會有什麼症狀,什麼人容易得此病,大腸直腸癌可以治癒嗎,這篇文章將一一告訴您,讓您認真大腸直腸癌的真面目。

大腸直腸癌高風險因子

大腸直腸癌的病患主要分成兩種類型:第一種為偶發性大腸直腸癌,佔所有大腸直腸癌比例約9成,另一種為遺傳性大腸直腸癌,約佔1成。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
1.年紀:9成的病患年紀超過50歲,但近年來國內外年輕的病患在逐漸上升,所以年輕人若有持續解血便,或大便性狀改變需立即就醫檢查。

2. 具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的家屬,罹患大腸直腸癌比率也比一般大眾高。而大腸直腸癌的患者,終其一生出現第二個大腸直腸癌的機率也一般大眾高。

3. 具有大腸腺瘤的病史。目前研究認為,大腸直腸癌是從息肉演變而來,而息肉是種正常大腸黏膜長出來,這中間是個緩慢的過程,約需5到10年,而這時間就是我們做篩檢,預防勝於治療的機會。

4.發炎性腸道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疾病,若有此病的民眾,接受大腸鏡檢查的頻率應比一般大眾高。

5. 腹部接受過放射治療的民眾。6.生活習慣,過多燒烤、油炸食物、不愛運動、抽菸等都是增加大腸直腸癌的罹患率。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

右側大腸癌容易貧血、腹痛、腹脹、體重減輕,而左側大腸直腸癌容易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暗紅色血便、裡急後重。痔瘡的出血的往往是鮮紅色伴隨著肛門刺痛,但光靠大便顏色往往難以區分判斷,還是須安排大腸鏡檢查。更多的大腸直腸癌初期是沒有症狀,故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是非常重要的。

4種檢查揪出癌細胞

1.大腸鏡檢查

診斷大腸直腸癌的最佳方式,民眾假如害怕大腸鏡檢查的不舒服,可接受麻醉無痛大腸鏡檢,腸穿孔和出血機率僅有0.2%,在有經驗的大腸直腸外科或是腸胃科醫師執行檢查下安全性極高。


2.大腸鋇劑灌腸攝影

無法取得組織切片,僅在無法配合大腸鏡檢查的民眾才建議使用。


3.肛門指診

可檢查出低位直腸腫瘤。


4.胸部與腹部的電腦斷層

除了可看出腫瘤大小,侵犯深度外,可檢查出有無肝、肺及腹膜的遠端轉移,為大腸直腸癌術前臨床分期最重要的評估工具


手術是主要治療方式

手術為大腸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再根據病理分期決定是否要化學治療。


1.第一期的大腸癌

手術治療即可,5年存活率高達9成。


2.第二期的大腸癌

手術治療,若具復發的高危險因子患者需再加上口服化療藥物,5年存活率約7成。


3. 第三期的大腸癌

手術治療,一律需要補助性化療,直腸癌的患者需再接受放療,5年存活率約6成。


4. 第四期的大腸癌

若無法手術,以化療加上標靶療法為主,定期追蹤腫瘤大小與數量,若轉為可切除應該以手術切除乾淨為目標,5年存活率不到4成。

直腸癌的術前放射化學治療

直腸癌若術前臨床分期為第二期以上,需考慮做術前的放射化學治療,讓腫瘤縮小,降低臨床期別後再進行根治性手術,可顯著降低局部復發率與增加保肛率。


定期追蹤很重要

手術後的定期追蹤關係到是否能早期檢測出癌症的復發,頭兩年每3個月就要回醫院抽癌指數,第3年開始可拉長到半年,第5年後每年回來抽血即可。

大腸直腸癌在早期發現,是根治率很高的癌症,民眾不該有患得此病就覺得被判死刑的觀念,許多人會尋求偏方或是民俗療法,而不願接受正規手術與化療,往往錯失治療的契機,而枉送性命。當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規律運動,戒菸戒酒,定期接受篩檢,都是遠離癌症的不二法門!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他腹痛、腹瀉不止,大腸癌篩檢卻偽陰性! 醫曝「服1維他命」惹禍:不少人習慣吃
·不喜歡喝白開水,天天喝這1種飲料,得大腸癌風險高,如果有這種體質,建議別喝了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