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未亮就醒也算是失眠! 醫提「改善方式」讓自己放鬆:睡前30分鐘別再看手機
焦慮、失眠是現代人常見文明病,失眠原因包括內在與外在因素,焦慮與失眠常會互相影響,很多人以為睡的時間夠多就是睡好。醫師表示,睡醒後仍感覺不舒爽、疲累,就是1種失眠表現;另外,年長者大腦或身體退化、有慢性疾病、血液循環差,也都與焦慮、失眠有正相關。
失眠原因可分原發性與次發性 剖析常見失眠類型
診所院長張加憲醫師表示,失眠成因包括原發性和次發性因素,「原發性因素」來自於身體荷爾蒙分泌不足,本身偏焦慮體質,與基因遺傳有關;「次發性因素」原因廣泛,除了服用藥物、工作壓力、家庭壓力或追求完美的人格,其他像是產後照顧小孩的婦女、職業女性等,都是焦慮失眠的導火線之一。常見失眠類型有:
▸入睡困難型:通常上床後輾轉超過30分鐘仍無法入睡。
▸無法熟睡型:一整夜睡睡醒醒的淺眠狀態。
▸睡眠中斷型:入睡後不久醒來即無法再入睡。
▸清晨清醒型:天未亮便醒來且多夢。
張加憲醫師說明,「睡著」不等同是「睡得好」,睡幾個小時不重要,有些人認為自己有睡到7、8個小時就好,但睡醒卻沒有煥然一新、精神飽滿,反而感覺很累、沒有睡飽,很可能睡前帶著焦慮感入睡,加上睡覺時頭腦仍在運轉,並未獲得真正休息。
晚上睡眠品質差往往延伸出來的身體反應,例如脾氣暴躁、心悸、頭痛,甚至蕁麻疹頻繁發作,若感覺無法控制自己的生理和精神狀態,甚至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盡快就醫診治。
大腦缺氧恐影響睡眠品質 改善血液循環助緩解焦慮失眠
臨床上針對失眠改善,張加憲醫師強調,藥物其實僅佔50%輔助效果,勿過分依賴,以免劑量愈來愈重。通常會先建議回家練習冥想、學著放鬆、聽輕音樂,將家裡燈光調整到柔和氛圍,但很多時候患者往往無法順利辦到,醫師可能會開立鎮靜效果的藥物幫助患者。
焦慮失眠的好發族群,常見有更年期女性、作息日夜顛倒的上班族、工作壓力大,家庭關係緊張,以及血液循環不良、患有慢性疾病的長者,尤其位於長照中心的老人家無法明確表達,久躺導致壓瘡、皮膚不適或器官功能下降,都容易造成晚上無法好好睡眠。張加憲醫師解釋,血液循環如同呼吸一般,當大腦細胞沒有足夠氧氣,身體自然無法得到充足良好休息。
睡前遠離手機幫助入睡 可適時補充營養素
張加憲醫師提醒,平時適度運動,維持良好血液循環,規律作息,睡前選擇能讓自己放鬆的方式,例如喝1杯溫牛奶或小酌紅酒,都有助改善焦慮失眠狀況。吳瑋聖藥師則建議睡前30分鐘別看手機,平時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蔬果和EPA、DHA不飽和脂肪酸等食物,都有幫助。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睡不著「數羊」能幫助入睡?意想不到答案曝 醫激推睡前5招有效治失眠
· 常睡眠不足、淺眠多夢? 醫「1招」解決失眠問題:晚餐後禁菸酒,連可樂也別喝
最新健康新聞
-
-
腸病毒疫情仍未見反轉! 今年首例克沙奇A16型重症併發「無力肢體麻痺」
(3 小時前) -
氣溫極下降病患暴增「各種病毒都有」 小兒科醫師感嘆:自己抵抗力真的要好
(5 小時前) -
守護小腳ㄚ!國健署攜81家醫院 推早產兒居家照護計畫
(5 小時前) -
天氣冷吃麻辣鍋暖胃也傷胃! 醫師:過量攝取恐犯胃疾
(5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