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2 | 常春月刊
啟動生命對話:與家人討論自己的醫療計畫,針對心肺復甦術、維生醫療及器官捐贈等議題取得共識。 完成預立醫療決定:透過醫護人員的專業協助,將決定記錄於健保卡,減少家人間的爭執與自責。 參與生命教育:透過教育課程及推廣活動,了解安寧緩和醫療與器官捐贈等議題,打破對死亡的禁忌。
病主法施行6週年:鼓勵生命自主對話,規劃人生最後一哩路
自2019年《病人自主權利法》在台灣施行以來,這部亞洲首部保障病人自主權的法律,讓人們有權決定自己人生末期的醫療處置。截至2024年,共有超過9.3萬人完成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並於健保卡註記個人意願,為善終教育與生命自主開啟新的篇章。
重症醫療的遺憾:提早對話的重要性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任蔡宏斌指出,許多癌末病人在重症醫療場域因未提前與家人討論緊急情況下的醫療選擇,最終接受大量急救措施仍不治離世。這不僅使患者經歷更多痛苦,也讓家人留下深深的遺憾與愧疚。
蔡宏斌表示:「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決定生命的厚度。」生命的厚度不在於成就,而在於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提前與家人建立共識,規劃醫療處置,能讓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更具意義。
生命自主對話:如何啟動與實踐
蔡宏斌呼籲民眾:
生命教育的意義:讓死亡不再是禁忌
蔡宏斌強調,病人自主權、安寧療護及器官捐贈都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期望民眾透過多元渠道深入了解,讓生命自主成為生活中的自然存在。「生命教育應像空氣一樣重要」,它不僅是對個人生命的尊重,也是對家人、社會的責任與愛的延續。
六年來,病主法的施行不僅促進了善終教育的普及,更啟發了國內對生命自主與生命價值的深度思考。期待更多人能加入傳遞生命自主的行列,讓人生的最後一哩路由自己掌舵,畫下圓滿句點。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不救到底=不孝?」、「該告訴病人還剩多少時間嗎?」 病房裡的兩難:是救他,還是讓他不得善終?
·醫療自主權自己掌握,病人自主權利法,因善生而善終,跟放棄急救有什麼不一樣?
最新健康新聞
-
-
高雄長庚、大同、鳳山醫院 in 2025年高雄智慧城市展醫海無疆 長庚護航
(8 小時前) -
彥臣生技結盟日本旭川醫大 強強聯手拚眼藥商機
(9 小時前) -
高聲尖叫真的會喊破喉嚨 嚴重可致氣胸!急診醫列「5症狀」要就醫
(9 小時前) -
嘉縣推幼兒專責醫師制度 大林慈濟醫院執行成效卓越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