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7° / 15° )
氣象
2025-02-05 | 常春月刊

瓊瑤選擇翩然離去,長者情緒黑潮警訊多


瓊瑤選擇翩然離去,長者情緒黑潮警訊多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503期

文/畢翠絲

知名作家瓊瑤日前於住家輕生,享壽86歲,在遺書中表示自己已翩然離去,不願意未來成為被病痛折磨的老人,先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醫師提醒,台灣65歲以上長者的自殺死亡率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長者輕生的原因多與身體疾病、長期病痛或憂鬱情緒相關,建議家人和親友平時透過電話、訊息與安排聚會或共餐,增進情感交流與心理支持。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信謙表示,近年來,老年憂鬱症成為備受關注的議題,這並非單純的心理問題,而是與大腦功能的退化及生理變化息息相關。相較於年輕人的憂鬱症,老年憂鬱症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更嚴重,因為老年人的身心理狀況通常較為脆弱,對外界壓力的抵抗力也相對減弱。

老年憂鬱症表現通常包括情緒低落及興趣喪失,傳統華人文化影響許多人不擅表達情緒,一些長者對憂鬱情緒很難自我覺察,也不隨意向人傾訴,同時害怕自己的感受不被理解。要及早發現老年憂鬱症,仰賴家人的察覺及照顧,觀察長者的行為及生活的改變,例如一位長者原本每天都習慣出門散步,卻開始找藉口不外出,就是可能的警訊;興趣的喪失是另一個重要指標,以前喜歡的活動或興趣逐漸減少參與,變得不愛出門,就需格外關注。

對「老」帶有偏見與歧視

日常生活中,對於老年憂鬱症,大眾常抱持一些固定的觀念,使得問題容易被忽視,甚至延誤治療。

❶愛抱怨的刻板印象:長者常被認為愛抱怨、持續碎念,這種刻板印象讓家人或周圍親友忽視他們情緒低落的真正原因,將憂鬱視為「老人家的習慣」,而未能及早發現。

❷身體狀況的誤解:許多人認為長者本來就活動力差、吃得少、睡不好,身體不舒服、心理不安,失眠可能是憂鬱症的徵兆,卻常被當作「正常老化現象」看待,忽略背後潛在的心理問題。

❸忽略情緒問題:一些長輩出於自尊或華人壓抑文化影響,不願承認或面對自己的情緒問題,也不主動表達,讓憂鬱症難被察覺。

李信謙指出,在新聞報導與衛教宣導下,社會對老年憂鬱症的認識已提高不少,心理健康機構推出簡易的自我評估量表供老人使用,讓他們能通過自我檢測及早發現心理狀況並就醫。近年來,主動尋求治療的老人確實有增加的趨勢,顯示衛教宣導發揮作用。

健康走下坡,社交圈窄化

李信謙診間曾收治一名約79歲的長者,在家人的陪同下就醫,家人起初擔心他可能出現失智症狀,經常忘東忘西,記憶力減退。此外,常抱怨肚子痛、頭痛,多次前往急診就醫,檢查結果顯示,除了高血壓、高血脂及略微升高的血糖外,其他身體指標基本正常。

在神經科檢查中,失智測試接近滿分,排除失智的可能性,長者被轉診至精神科進一步評估。初次就診時,長者很少表達自己的感受,只是描述身體上的不適,通過基礎病史詢問與用藥評估,在第2次個別會談時,他逐漸透露出更多內心感受。

不適的情緒與身體變化始於2年前太太癌症離世後,子女為方便照顧,將他從臺東接到臺北生活,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失去了與鄰居的日常互動,也無法參加熟悉的活動,內心不時湧現孤單寂寞,心情逐漸低落。

討論過後,長者同意嘗試藥物治療,孩子也在住家附近尋找適合的社區活動。治療約3個月,情緒逐漸恢復,身體不適的抱怨也明顯減少,但因藥物副作用,長者提早停藥,但仍願意每2週回診一次。接下來的半年中,逐步參與固定的社區活動,結識新朋友,情緒與身體狀況明顯改善,恢復到以往的生活狀態。

中風帶來的生活改變

一位80多歲的女性長者自行來到診所就醫,因輕微中風導致手腳無力影響日常生活。中風前,生活充實活躍,拜訪朋友、相約打牌、唱卡拉OK等,中風發生後,家人建議留在家中休息,避免外出。由於子女不住附近,待在家中約3個月,中風恢復情況緩慢,雖然神經科醫師評估身體狀況無大礙,仍感到手腳無力,對許多事提不起興趣。

進行心智功能檢查後,發現憂鬱量表得分特別高,長者坦言中風後擔心身體狀況,心理壓力沈重,中風使得原本規律的生活模式被打亂,心裡深感不安與孤獨。長者表示不想藥物治療,經過討論,子女也想方設法幫助母親逐步恢復以前的生活,例如重新參與打牌、唱歌等活動。子女們也積極輪流回家陪伴,約2到3個月的努力,情緒逐漸穩定,身體狀況明顯好轉,融入原來的生活圈。

從以上2個案例提醒,長者的憂鬱症狀可能以身體不適或記憶力減退等形式表現,易被誤解或延誤治療,透過適當的治療,加上社區支持與家人陪伴可獲得改善,重新找到生活的平衡與快樂。第二位案例說明,身體不適的心理壓力和生活變化,對長者的情緒影響大,透過家人的陪伴與支持,協助長者回歸熟悉的社交與活動環境,能緩解憂鬱情緒加速復原。

情緒、認知與身體,3個面向缺一不可

隨著年齡增長,大腦逐漸受到內外因素影響而退化,這是老年憂鬱症發生率較高的原因之一,長者的身體抵抗力減弱,更容易出現身心方面的併發症。對於長者而言,情緒、認知與身體狀況,這3個面向需要同時被關注與維護。三者之間相互牽連、環環相扣,例如:長者因中風而行動受限,情緒可能因孤立而產生低落,認知也可能因缺乏刺激而衰退;身體健康的維護、心情的穩定以及認知功能是不可分割的重點,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可能牽動其他兩個面向。

臺灣的社區據點日漸發展,特別是針對輕度或中度失智的長者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但對於仍具行動力的長者,如何設計適合的退休生活模式,成為重要挑戰。透過參加一些志願者活動或其他固定的活動,如社區服務、醫院志工,不僅可以幫助他人、充實自我,同時也能獲得成就感。

探索新的興趣與學習機會,保持動力和找到生活的意義,可促進退休者身體健康、提升睡眠品質、刺激腦力發展。但現實中,部分長者因家庭結構的改變,面臨孤立的處境。例如,因另一半離世,被迫搬離原有環境,使得他們「舉目無親」,失去熟悉的社交系統,加重了孤獨感。

老化有時是新契機的開始

老年憂鬱症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與心理諮商。然而,許多長者對心理治療的接受度較低,對藥物的反應又可能因身體狀況而受限,如何平衡藥物效果與副作用、增加心理治療的普及率,成為治療上的重要課題。

人口老化對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是全面性的,「在地老化」是近來備受重視的概念,由團體組織或社區居民一起來協助老人或照顧老人,除了避免將長者送至機構,重要的是幫助長者保持社會連結與情緒支持,感受到歸屬感與價值感,是在地老化的核心理念。

李信謙提醒,因應高齡化社會,如何協助長者擁有健康且有尊嚴的晚年生活,關乎全民的福祉。老化帶來的未必是危機,有時反而是新契機的開始,透過多元支持與適當治療,協助長者在生命的後半段活得充實與有價值。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長輩怕吃藥傷身,又跑遍醫院拿藥?看到醫生病就好一半? 「真實原因」曝
·久病床前無孝子? 家庭照顧者沉痛的告白:不是不愛他,只是照顧他真的很累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