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別輕忽!月經量大、頭暈無力竟是缺鐵性貧血作祟 醫籲儘早就醫釐清原因
吳先生在深蹲後起身瞬間,眼前一黑、頭暈發作,還以為地震來了;而陳小姐則因胸悶、吸不到氣而懷疑是心臟問題,稍微一動就渾身不對勁。兩人看似無關的症狀,實際上都與「貧血」有關。
台北慈濟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劉子弘指出,陳小姐月經量大,每逢月事第二天即使使用10多片衛生棉仍滲漏,臉色蠟黃、眼結膜與指甲蒼白,經抽血檢查發現血紅素僅7.8g/dL、鐵蛋白偏低,診斷為缺鐵性貧血。經口服鐵劑治療一個半月後,症狀大幅改善。
貧血怎麼定義?常見症狀與風險族群一次看
貧血是指體內紅血球或血紅素不足,無法有效輸送氧氣至全身。依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男性血紅素低於13.0g/dL、女性低於12.0g/dL即為貧血。
劉子弘說明,輕微貧血常無明顯症狀,可能僅感疲倦、虛弱、氣喘;嚴重者則可能出現頭暈、頭痛、臉色蒼白、手腳冰冷,甚至胸痛、心悸、冒冷汗與痙攣等危急狀況。
在台灣,約有2%人口患有缺鐵性貧血,其中女性是男性的2倍。常見原因包括:經血過多、懷孕、營養不良、痔瘡或腸胃道出血等。
治療與飲食建議:鐵劑、營養、作息三管齊下
臨床治療多以口服鐵劑為主,若為胃切除或吸收不良患者,則可考慮注射鐵劑。若血紅素過低,可能需輸血治療。同時,必須釐清病因,例如腸胃道潰瘍、腫瘤或痔瘡,並針對根本問題處理。
鐵劑通常需持續服用至少4至6個月,以補足體內儲存。服用期間若出現糞便發黑為正常現象,建議搭配維他命C以促進吸收。
飲食對策:高鐵食物幫助恢復 鐵質吸收有訣竅
劉醫師建議,可多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分為:
植物性來源:紅莧菜、紫菜、黑芝麻、可可粉、紅豆、菠菜、五穀米、葡萄乾等;
動物性來源:豬肝、豬血、豬心、豬腰、牡蠣、文蛤、牛豬肉等,鐵含量高、吸收率佳。
攝取鐵質時也別忘了蛋白質的補充,能協助鐵的吸收。而飲用茶與咖啡會抑制鐵吸收,建議避免在餐前後30分鐘內飲用。
(記者 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紅棗養氣補血還護肝!保存不當恐傷眼、傷肝 中醫師教「1招」秒辨新不新鮮
.吃櫻桃補鐵、補血其實沒效! 專家揭「隱藏4益處」:晚上睡更好了
最新健康新聞
-
全國首創嘉市「憶嘉人六支箭」照護方案 共創失智友善城市新標竿
(3 小時前) -
靈性健康與心理健康有何不同? 職能治療師教從「5面向」探索
(6 小時前) -
強迫症會好嗎?理解背後生命故事 5全系統照亮人生路
(7 小時前) -
脂肪肝是因為吃太油?醫師曝「這些」都是可能原因 快看自己中幾項!
(8 小時前) -
彰化萬人健檢活動開跑 做癌症篩檢送禮卷
(9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