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5-19 | 常春月刊

攝護腺癌蔓延至骨骼,拜登與家人討論治療方案


攝護腺癌蔓延至骨骼,拜登與家人討論治療方案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美國前總統喬·拜登(Joe Biden)於2025年5月18日被診斷出罹患侵襲性攝護腺癌,且病情已轉移至骨骼。根據其辦公室聲明,拜登因出現排尿異常接受檢查,發現前列腺結節,經進一步檢驗確認為Gleason評分9分(Grade Group 5)的高度惡性腫瘤。雖屬嚴重類型,但對荷爾蒙治療仍具反應性,意味著仍有治療契機。

現年82歲的拜登正與家人及醫療團隊討論後續治療方案,可能包括荷爾蒙療法、放射治療,甚至手術。攝護腺癌是男性第二常見癌症,年齡為主要風險因子,而高齡的拜登屬於高風險族群。此前,他於2023年曾接受皮膚癌切除手術,並未進一步擴散。

消息公布後,各界紛紛表達關切與祝福,包括前總統川普、現任副總統賀錦麗,以及前總統歐巴馬等人皆發聲支持,盼望他早日康復。

攝護腺癌的三大危險因子

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暨微創手術中心主任蔡曜州指出,與攝護腺癌相關的危險因子有三項:

1.年齡增長:年紀越大罹癌風險越高。然而,有些長者的攝護腺癌發現時很早期,就算不治療也沒有影響,追蹤觀察即可。


2.種族:黑人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較高,亞洲人相對較低。


3.遺傳:建議50歲之後的男性進行攝護腺相關檢查,若一等親有罹患攝護腺癌者,則為攝護腺癌的高危險群,最好40歲之後即開始定期抽血追蹤。

蔡曜州指出,早期攝護腺癌大多沒有症狀,但若男性發現有頻尿、無法完全排空尿液、急尿、尿流細小、須用力解尿、夜尿次數增加等症狀,建議務必就醫檢查。

攝護腺癌晚期症狀會很明顯,症狀依癌細胞轉移的部位而異。例如轉移到骨骼,可能導致病理性骨折或骨骼疼痛;若轉移到膀胱,會出現血尿;若侵犯到輸尿管開口,則造成尿路阻塞;嚴重者轉移到腎臟會造成腎積水、影響腎功能;轉移到直腸,會導致便秘或裡急後重;轉移到骨盆腔淋巴結,將造成下肢水腫,嚴重者產生陰囊及下腹部水腫。

PSA、PHI檢測,可知得攝護腺癌風險

抽血檢驗「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簡稱PSA)可得知是否有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因此,有排尿問題的患者都應抽血檢驗PSA。PSA的正常值為3~4ng/ml以下,但並非超過4的人就一定是罹患攝護腺癌,或低於正常值的人就一定沒有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指數主要是檢查PSA,但「攝護腺健康指數」PHI(Prostate Health Index)的專一性比較高,以亞洲人而言,PHI指數達40以上,就是攝護腺癌的高危險群。蔡曜州表示,PSA數值如果偏高且原因不明,應檢驗PHI,若PHI指數也偏高,會建議進行切片或MRI檢查,才能確診。

攝護腺癌分四期

確診為攝護腺癌之後,最重要的就是確認臨床分期,可經由經直腸超音波檢查(TRUS)、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核磁共振造影(MRI)、骨骼掃描(Bone scan)、正子掃描(PET)等影像檢查進行確認。攝護腺癌主要分四期:

第一期:癌細胞侷限在攝護腺組織內的早期。

第二期:癌細胞仍侷限在攝護腺組織內,但肛門指診或影像檢查可摸到或看見攝護腺有明確的腫瘤。

第三期:已經侵犯到鄰近的組織,如儲精囊、攝護腺包膜。

第四期:癌細胞已經遠端轉移到骨骼或其他器官。

五因素決定治療方式

在決定攝護腺癌病人究竟應該接受積極性治療(即手術或放射線治療)或追蹤觀察之前,應考量五項因素:腫瘤的嚴重度、病人的實際年齡及預期生命、病人的身體狀況及其他重大慢性病、家族長壽的程度、病人及家屬的意願。

蔡曜州說明,若病人身心狀況能負荷,即可進行積極的治療,如開刀、放射線治療;如果病人身體狀況比較不好,或是癌症已經進展到第三期、第四期,就會考慮比較保守的治療方式,例如放射線治療加荷爾蒙治療,或是化療加荷爾蒙治療;假如身體狀況已經很差,預期的餘命也很短,可能會採取監控及追蹤的方式,或是僅給予簡單的荷爾蒙治療及症狀療法例如止痛。

7種治療方式

1.根治性切除手術

利用外科手術,包括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以及機械手臂手術,可將癌細胞侵犯的部位切除。蔡曜州認為,不論是早期或是嚴重度比較高的第三期攝護腺癌,建議可以機械手臂進行切除手術,其優點是視野清楚、影像立體且可放大,可協助進行臨床判斷。

其他的開刀操作方式,還有冷凍治療、海福刀,其優點為手術無傷口、不切除、不出血,但僅適用於第二期之前、小病灶的攝護腺癌病人。

2.新式手術加速術後復原

近來開刀方法發展很多新技巧,由於膀胱和攝護腺是黏在前腹壁,以往是將它們整個分離下來,將攝護腺切除,再重建膀胱和尿道,其缺點是會破壞大部分穩定膀胱結構的組織及腹膜的完整性。

現在的新做法,則是在保留膀胱前間隙下進行手術,將攝護腺和癌組織整個包膜切除,留下正常的組織(例如膀胱週圍的韌帶、括約肌韌帶),如此可加速病人術後復原。根據臨床統計資料顯示,施行新的手術,病人開完刀拔掉尿管就可控制尿意而不漏尿的機率大約達5~6成,對比傳統的開刀不漏尿僅2~3成的機率,效果有明顯的差異。

3.第四期治療新觀念,有效延長存活期

以往一發現是第四期攝護腺癌或是癌細胞轉移,大多僅以荷爾蒙注射治療為主,會產生兩種情況,一是病人對荷爾蒙反應良好,可以存活10年甚至更久;另一種是病人對荷爾蒙治療反應不佳,餘命會很短,疾病嚴重度加速,這是令人擔心的狀況。

現今對於攝護腺癌的治療已有新觀念,是將最有效、合併治療放在第一線,這時身體狀況最好、治療的反應最佳,蔡曜州強調,如果評估病人為高惡性,且是多處轉移的第四期病人,建議一開始就進行「化療+荷爾蒙治療」,病人存活期可延長1~2年。極少數化療控制不佳者,可儘早啟動後線標靶藥物治療(口服荷爾蒙藥物),由於第四期攝護腺癌無法治癒,但後線的藥物治療可幫助病人與癌症和平共處。

4.放射線治療

病人不用住院,治療過程不會流血、不會痛,需連續8週於週間到醫院治療。對於第三期攝護腺癌,或高再發風險的患者,放療必須合併荷爾蒙治療。

5.針劑荷爾蒙治療

治療可讓PSA下降,但並非根治性療法,因此,不是第一、二期攝護腺癌的治療選項;但若是已經轉移的第四期攝護腺癌,荷爾蒙治療則是最重要的第一線治療。

6.積極監控

積極追蹤病情變化、定期抽血檢查PSA數值,暫時不接受治療。對於年長且癌細胞分化良好的病人,預期終其一生不會因癌症而致命,即可建議此種選擇。

7.追蹤觀察

不接受治療,直到有症狀或出現轉移現象,再進行荷爾蒙治療,或執行簡單的手術,以解決症狀困擾。適用於年紀大、身體狀況不佳,或有多重慢性病的患者。根據統計,這類病人有9成是死於其他疾病,而不是攝護腺癌。

治療後,存活期及預後都不錯

攝護腺癌相對其他癌症而言,是治療效果及預後較好的癌症。蔡曜州表示,攝護腺癌早期、低風險、惡性度比較低的病人,治療之後的存活期可達10幾年,甚至30年,不須太過擔心,持續回診追蹤即可。若是中度風險的病人,治療後大約可存活10幾年到20年,預後也相當不錯。

侵犯性比較高的病人,已接受良好治療的情況下,第三期的病人之5年存活率約7~8成,而且多數病人存活超過5年,甚至10年以上;若是第四期已遠端轉移的病人,5年存活率將近4成,預後也不差,好好接受治療可存活5年以上,甚至更久。

(記者 張玉櫻,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經常吃這些東西」罹攝護腺癌風險激增!無糖飲料上榜 科學家花17年研究證實
·他常腰痠背痛,就醫一檢竟「晚期攝護腺癌已轉移」!醫揭恐怖數據 8症狀勿掉以輕心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