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31° / 26° )
氣象
2025-05-22 | 常春月刊

動不動就挖鼻孔?醫曝「心理原因」 其實是在釋放多巴胺


動不動就挖鼻孔?醫曝「心理原因」 其實是在釋放多巴胺

想像一下:你正在重要的工作面試中,突然注意到面試官不經意地將手指伸進鼻孔。或者,你在高級餐廳約會時,對面的心儀對象開始若無其事地「探索」起鼻腔。這些畫面足以讓我們感到不適,但為何我們自己卻又常常忍不住這股衝動?

挖鼻孔,是本能?還是習慣?

重症醫師黃軒指出,挖鼻孔醫學術語稱為「鼻腔挖掘」(rhinotillexis),其實是非常普遍的行為。研究指出,幾乎所有人每天都會挖鼻孔,甚至有些人超過一天20次!根據刊登在《J Clin Psychiatry.》期刊的一項針對青少年的調查顯示,幾乎所有受訪者都承認會挖鼻孔,平均每天高達4次,有些人甚至超過每天20次。這項被醫學界正式命名為「鼻腔挖掘」(rhinotillexis)的行為,幾乎是全人類的共同點,卻同時也是社交場合中的一大禁忌。

不過,是鼻子本來就是人體第一道防線,每天過濾成千上萬公升空氣中的灰塵、花粉、病菌。鼻黏膜分泌的黏液負責捕捉這些雜質,但當空氣乾燥或污染嚴重,黏液乾燥後就會形成鼻屎,引發不適,這時挖鼻孔就成了自然反應。簡單說,挖鼻孔是鼻子求救的本能反應。


動不動就挖鼻孔?醫曝「心理原因」 其實是在釋放多巴胺

為什麼手指停不下來?

除了生理需求,心理學研究發現,「挖鼻孔」還可能是釋放壓力、紓解焦慮的一種微妙自我安撫行為(self-soothing behavior)。有些人無聊、緊張、焦慮時,會無意識地開始挖鼻孔,和咬指甲、扭頭髮、咬筆桿是類似的行為模式。當我們感到焦慮或壓力大時,重複性的行為(如挖鼻孔)可以提供一種控制感和短暫的心理慰藉。這與其他自我安撫行為如咬指甲、撥弄頭髮類似,都是身體試圖在壓力情境中找到平衡的方式。

《Neuron》國際期刊進一步解釋,這種行為可能會釋放多巴胺,讓人產生短暫的愉悅感,形成一種「自我獎勵」的循環。簡單說:很多時候,你不是鼻子癢,而是心情在作怪!你心情不好,也會挖、你無聊的時候,也在挖!


動不動就挖鼻孔?醫曝「心理原因」 其實是在釋放多巴胺

挖鼻孔會帶來什麼風險?

1、感染風險

我們手上細菌多,挖鼻孔可能導致鼻腔感染(如鼻前庭炎),甚至有少數案例引發嚴重敗血症。

2、鼻腔損傷

反覆摳挖,可能刮傷鼻黏膜,容易引發鼻出血、慢性炎症。

3、意外傷害

有時手指過猛,還可能傷及鼻中隔,嚴重時需手術處理。尤其是有些研究指出,長期挖鼻孔者,鼻腔長期微創傷口可能增加細菌侵入中樞神經系統的機會,進而理論上與某些神經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風險相關,但目前仍在進一步研究中。


動不動就挖鼻孔?醫曝「心理原因」 其實是在釋放多巴胺

該怎麼辦?

1、保持鼻腔濕潤

多喝水,使用生理食鹽水噴鼻,避免空氣太乾。

2、注意手部衛生

若真的需要清理鼻孔,請先洗手,並盡量用紙巾輔助,避免直接用手指深入。

3、減少無意識動作

察覺自己何時容易挖鼻孔(如壓力大時),可以試著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比如握拳、按摩指尖等)來代替。

4、有異常症狀要就醫

若出現反覆流鼻血、持續鼻塞或鼻痛,建議諮詢耳鼻喉科醫師。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流鼻血該如何止血? 醫公開「正確6步驟」:鼻孔塞衛生紙止血恐害流更多
·明明沒過敏,為何老是「鼻子紅」? 醫揭真相曝:別碰2食物就能避免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