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1°
( 22° / 21° )
氣象
2025-05-28 | 常春月刊

吃粽子好撐?中醫教你這樣調理脾胃更順暢!


吃粽子好撐?中醫教你這樣調理脾胃更順暢!

端午節一到,家家戶戶總少不了香噴噴的粽子。這道傳統美食雖然美味,卻也常讓人吃完後覺得肚子脹、沒胃口、甚至消化不良。這是因為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黏黏稠稠又不容易消化,再加上常包進肥肉、鹹蛋黃或甜甜的豆沙等重口味餡料,對腸胃來說可是個大挑戰!

中醫師劉宗昇從中醫角度來看,這些消化不適和「脾胃功能」息息相關。想要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讓身體輕鬆一下,中醫有一套調理方法,包括穴位按摩、茶飲與日常飲食調整,幫助脾胃恢復元氣。

中醫怎麼看消化問題?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兩者合作才能把吃下去的東西好好消化吸收。糯米屬於「黏滯之品」,不容易被消化,容易阻礙脾胃運作,形成所謂「食滯」或「濕氣困中」。如果本身脾胃就比較虛弱,更可能出現脹氣、倦怠、胃口差、甚至拉肚子等情況。

另外,吃太多油膩的餡料也容易讓身體內部產生「濕熱」,進一步影響消化運作。中醫調理這類問題,主要著眼於「健脾和胃、消食化滯」,同時幫助氣機順暢,讓腸胃恢復運作。

更進一步說,每個人體質不同,對粽子的反應也會不一樣——脾胃虛寒的人吃糯米可能會更不舒服;濕熱體質的人吃甜粽或肥粽則可能加重身體濕熱。因此,調養也要看體質來對症下藥。

兩個穴位,幫你緩解脹氣不適

1. 中脘穴

位置:肚臍和胸骨下端(劍突)連線的中點。

功效:調理脾胃、消脹氣、改善胃口不好、反酸等問題。

2. 足三里穴

位置:小腿外側,膝蓋下約四橫指寬的位置。


吃粽子好撐?中醫教你這樣調理脾胃更順暢!

功效:強化脾胃功能、改善疲倦、脹氣、幫助消化。

劉宗昇建議,每天可按摩這兩個穴位23次,每次35分鐘,按到有點酸酸脹脹的感覺就好,不用太大力。

中藥茶飲幫助消化

1. 山楂陳皮烏梅茶

材料:山楂10克、陳皮5克、烏梅5克

功效:山楂能消肉積,陳皮理氣去脹,烏梅收斂生津。很適合吃完粽子後覺得胃悶悶的、有點反酸或胃口不佳時喝一杯。


吃粽子好撐?中醫教你這樣調理脾胃更順暢!

2. 麥芽神曲茶

材料:炒麥芽10克、神曲10克、甘草3克(可加薄荷葉調味)

功效:幫助分解澱粉、促進腸胃蠕動、緩解脹氣與便秘,特別適合消化糯米類食物。

劉宗昇表示,每天12杯,每次200300毫升,溫熱飲用最有效。孕婦、胃潰瘍、糖尿病患者建議先諮詢中醫師再飲用。

粽子好吃,腸胃也要顧

適量為宜:一次吃1~2顆粽子就好,別貪嘴。搭配清爽的蔬果更好消化。

細嚼慢嚥:每口咀嚼15~20下,有助於唾液分解澱粉。

避免冷食:糯米冷了更難消化,最好加熱後再吃。

飯後動一動:吃完30分鐘後輕鬆散步或順時針揉肚子,幫助腸胃蠕動。

定時定量:保持規律的進食習慣,不暴飲暴食,是對脾胃最好的保護。

體質不同,粽子也要挑著吃

脾胃虛弱的老人、小孩:選擇清淡的紅豆粽或純糯米粽,少吃肥肉與蛋黃。

濕熱體質的人:避免甜粽、重口味粽子,改吃清爽鹹粽。

有胃病或腸躁症者:吃粽子前建議先詢問醫師或中醫師,搭配茶飲與按摩會更安心。

劉宗昇叮嚀,端午節後若覺得消化不良,不妨試試穴位按摩與中藥茶飲來幫忙。不只能緩解當下不適,也有助於從根本養好脾胃。平常多吃健脾的食物如山藥、蓮子、薏仁,再加上適當運動與保持心情舒暢,就能讓脾胃強壯起來,吃什麼都比較沒負擔。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端午後還三餐吃粽子,醫點名「這1類人」恐頻尿、尿尿痛! 教你4招防感染發炎
.吃粽不吃重!營養師教你健康過端午,DIY低卡養生粽更安心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