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治療升級 微創手術輔助傳統療法,降低失明風險
一名68歲女性患者,因眼壓控制不佳,由開業醫師轉介至三總眼科。患者術前眼壓高於20毫米汞柱,今年4月透過「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這項新型手術,術後眼壓穩定控制在7到8毫米汞柱,目前恢復良好,視力也持續穩定,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青光眼」年齡越大風險越高 八成因藥物副作用中斷治療
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眼科呂大文主任表示,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是可能讓人逐漸失明的疾病。控制眼壓是治療青光眼的不二法門,但統計發現,台灣近半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自行停藥,其中的8成因藥品副作用,在治療第一年便自己停止用藥。如何建立正確觀念,鼓勵穩定治療青光眼,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是當前青光眼治療的重要課題。
治療陷兩難 傳統手術風險較高、微創降眼壓幅度不足
呂大文主任提到,青光眼因眼內液體,即房水液無法正常排出,造成眼壓過高,壓迫視神經,使之受損萎縮,產生視野逐漸縮小。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是控制眼壓,當眼藥水、雷射治療效果不佳,或患者無法容忍副作用時,一般會考慮手術。但傳統「小樑青光眼濾過手術」雖能有效降低眼壓,但傷口大、造成患者術後恢復時間較長且風險較高,影響患者接受度。
「微創青光眼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 MIGS),將迷你引流管置入眼內,加強房水排出,控制眼壓,特色是傷口小,術後併發症機率較低,恢復也更快。但是微創手術的缺點是降眼壓的幅度不夠大,所以對某些需要降壓較多的患者,仍需依靠傳統的小樑濾過手術。
「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 內引外流、雙管齊下成趨勢
呂大文主任解釋,如何使用一個新的手術方式,同時具有微創的特徵及小樑切除手術的降壓效果,是眼科一直在追尋的方向。在改良了傳統小樑手術恢復期長的缺點,以及微創手術降壓幅度不足的限制,發展出一種「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作為青光眼治療的新方式。
由於此手術結合了兩種術式的優點,因此被形容為「內引外流、雙管齊下」。實際臨床結果顯示,手術的降眼壓效果顯著,成功率提升,病人恢復期也縮短。在過去三年的追蹤中發現,這項手術不僅降壓效果穩定,病人術後恢復也快,因此已逐漸成為常規治療選項之一。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生活11個NG行為」恐害眼壓飆、罹青光眼! 邊走邊滑手機、趴臥、潛水都中
·眼睛出現7大症狀是青光眼前兆...紅眼、看到光暈別拖! 一張表自我檢查危險指數
最新健康新聞
-
-
不菸不酒患肺癌 病因竟是多年前曾罹肺結核
(48 分鐘前) -
萬人響應「國高中上課延10點」 醫:20%人晚睡晚起頭腦才清楚
(1 小時前) -
百發科技以科技助力台中脊椎損傷者協會 愛倍多張啟二:智能科技始於人性、終於呵護
(2 小時前) -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將至! 醫籲:高風險族群「3大疫苗」別漏打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