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翁認知、行動急速退化 竟是罕見「大腦動靜脈畸形」作祟
85歲的李爺爺原是活力滿滿的華僑,常往返台菲兩地,生活自理毫不費力。沒想到,三個月前開始,他突然出現記憶力退化、走路緩慢,甚至必須依賴輪椅。起初被懷疑是巴金森氏症,但藥物治療無效。輾轉至台北慈濟醫院老人醫學科,經檢查才發現,罪魁禍首竟是大腦動靜脈畸形。
醫療團隊隨即安排導管式腦血管栓塞術,成功阻斷異常血流。一個月後,李爺爺的步態與認知明顯改善,目前持續回診追蹤。
症狀酷似巴金森,差點誤診
台北慈濟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劉修勳指出,腦血管病變與巴金森氏症在臨床上常有類似表現,如走路遲緩、手抖或僵硬,容易混淆。但李爺爺的退化速度僅三個月就明顯惡化,與典型神經退化疾病不符,才進一步追查出真正病因。
大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腦血管異常,因動靜脈之間缺乏正常微血管,導致高壓血液直接衝入靜脈,不僅影響腦細胞功能,還可能造成腦壓升高。雖然盛行率不到0.01%,但若未即時治療,異常血管隨時可能破裂,引發腦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提高警覺,及早就醫
劉修勳表示,依受壓迫部位不同,患者可能出現:
額葉:反應遲緩、判斷力下降、個性改變
顳葉:記憶力衰退、語言理解困難
基底核:動作僵硬、步態異常,酷似巴金森氏症
早期警覺,才能守護腦健康
臨床診斷常透過腦部超音波、核磁共振及血管攝影,治療以導管栓塞術為主,術後仍需定期影像追蹤。
劉修勳提醒,隨著人口老化,長者常見退化現象,但若在短期內出現記憶力、行動力快速惡化,就必須提高警覺,及早就醫。適逢10月1日世界老年人日,他也呼籲家屬多留意長輩的行為與情緒變化,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才能讓晚年生活更有品質。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失智者「出現7變化」恐急性惡化警訊!醫示警 阿茲海默症新藥適用條件一次看
·失智症新藥「樂意保、欣智樂」差在哪? 醫解析適用對象、副作用與給藥方式
最新健康新聞
-
-
鼾聲大、白天嗜睡都要留意!睡眠呼吸中止症在家也能做檢查
(10 小時前) -
用專業守護選擇,用傾聽陪伴改變——侯政宏醫師的醫療信念
(10 小時前) -
抽電子煙也傷牙?研究揭蛀牙風險升 專家:或與煙油含糖、易致口乾有關
(12 小時前) -
退化性膝關節炎纏身10年 高頻熱凝療法減痛重獲行動力
(1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