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4°
( 36° / 32° )
氣象
2024-06-01 | 早安健康

「走路容易痠累,坐一下再走」竟已腳中風!血管阻塞6徵兆不打通恐截肢

「無法久走」很容易被聯想到是下肢問題或脊椎病,想不到也要留心血管堵塞的問題!專家解釋,由於動脈堵塞,無法順利供給養分,下肢動脈病變同樣也會導致行走困難,而這樣的情況除了遵循醫囑治療之外,也建議藉由生活習慣及運動協助改善。

不只脊椎管狹窄 下肢動脈阻塞也會導致「跛行」



走路時感覺小腿、大腿部位就像要爆炸般疼痛,甚至導致行走困難,是脊椎管狹窄症的著名症狀。但韓國神經外科醫師李晶碩(이경석,音譯)補充,當腿部的動脈變窄、變硬,導致血管阻塞,也就是所謂「下肢動脈阻塞」時,由於血液無法順利流通,同樣也會導致腿部劇烈疼痛。

「就像是心肌梗塞發生時,血液無法順利抵達心臟,會導致肌肉壞死、產生劇烈疼痛一樣。」李醫師解釋,尤其是走路時會特別需要血液供給營養,此時無法獲得充分血液供給,症狀也會更加劇烈,導致患者會出現跛行的狀態。「這種『血管性跛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下肢動脈阻塞』,而最根本的病因,則可能源自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吸菸及高齡等,尤其容易發生在高齡男性身上。」

其實,下肢動脈阻塞就是俗稱的「腳中風」,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衛教文章指出:「因為發生時的症狀不像心臟或腦部那般明顯和致命,所以常常延誤治療時機,最後導致肢體壞死甚至截肢!」由於下肢動脈阻塞還可以分為慢性和急性,所謂的慢性阻塞,可以理解為血管慢慢越來越狹窄、最終阻塞,因為下肢血流不足,一開始只是感覺走段路腿容易很酸、需要坐下來休息一下才能再繼續走,而這就是所謂的間歇性跛行,如果不處理的話很可能繼續進展成腳部缺血性疼痛、甚至足部皮膚壞死、壞疽、潰瘍。

至於急性阻塞的症狀包含腿部突然變冰冷、疼痛、麻木、肢體蒼白、感覺異常、失去脈博,如果沒有警覺這些症狀而儘快打通阻塞的血管,最後就有可能因肢體壞死而截肢。

區別症狀


3要點,


預防「下肢動脈阻塞」靠運動、飲食



一樣雙腿痛到走不動、必須停下來休息,下肢動脈阻塞有時很像脊椎管狹窄症,加上患者同時也可能出現脊椎管狹窄症,因此很容易混淆!當然最準確診斷還是要就醫,不過也有4個可能徵兆可以幫助我們初步判別。

首先,李醫師表示,由於「下肢動脈阻塞」是腿部在活動時供給肌肉的血液不足,如果沒有使用到相關的肌肉,症狀就會明顯緩和,同時因為脊椎管沒有受到壓迫,彎腰的動作並不會有太大影響;相反的,脊椎管狹窄症有時在休息時也會感覺疼痛,但在彎腰時則會明顯改善。

另外,「正常來說,如果是按住腳踝後方的動脈應該要感覺到脈搏,但動脈阻塞比較嚴重的患者可能會感覺不到。」李醫師建議,如果懷疑自己患病,也可以嘗試比較手腕的脈搏與腳踝動脈的脈搏,檢查強度是否有差異。

最後,由於血液無法流通,「下肢動脈阻塞」在天氣變涼時症狀也會更加劇烈,除了腿部比較冰冷,也可能會明顯慘白。「因為血液無法流通,下肢的傷口也會出現比較難痊癒的狀況。」韓國天主教大學仁川聖母醫院血管移植外科教授金尚東(김상동,音譯)補充,若是想要避免類似的症狀發生,就如同預防動脈硬化一般,必須減少高熱量飲食攝取、每天至少走30分鐘,並且避免喝酒、吸菸:「當出現疑似症狀時,也會建議就醫尋求更精密檢查。」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 腳麻腳冷、腰臀疼痛,當心脊椎管狹窄症!醫:走路最能舒緩

  • 覺得腳常發冷、慢性無故疼痛嗎?小心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

資料來源:早安健康 https://www.edh.tw/article/33008

「走路容易痠累,坐一下再走」竟已腳中風!血管阻塞6徵兆不打通恐截肢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