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4°
( 35° / 32° )
氣象
2024-06-13 | 早安健康

高溫警報飆36度!熱傷害死亡率達30%,國健署教3動作消暑度過炎熱氣候

端午過後氣溫飆升,今日(12)中央氣象署也針對臺北市、新北市、花蓮縣與臺東縣發布高溫警報,有機率出現36度以上的高溫,而根據衛福部疾管署最新「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急診就醫資料顯示,今年光是4月就有231人因熱傷害就診,比起去年同期多達1倍以上,如果有外出的需求,一定要格外留意熱傷害,避免引發嚴重的休克、心臟衰竭等問題。

溫度高、濕度高,汗水排不出更容易「熱傷害」



天氣突然變熱引發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以及中暑等,尤其中暑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其死亡率甚至可能超過30%。其中,熱昏厥指的是高溫下,皮膚血管擴張及水分流失未確實補充,導致腦內血液量減少,造成昏厥;熱痙攣則是在電解質缺乏的情況下,長時間於高溫環境中活動,導致肌肉產生劇痛。不過由於體溫相對正常,熱痙攣與熱昏厥是相對輕微的熱傷害。

國健署表示,人體在天氣溫度高、濕度高的環境下,當汗水排不出體外,且水分攝取不夠時,就會讓體感溫度隨著升高,進而增加熱傷害的風險。

預防熱傷害靠「涼、補、心」三招,這樣降溫最有效



想要預防熱傷害,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牢記熱,尤其是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及體重過重者等6個熱傷害的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高溫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熱傷害預防秘訣1. 保持「涼」爽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及抗UV的衣服,能夠幫助散熱。過去日媒《名古屋電視台》曾經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把不同顏色的衣服放在陽光下,觀察其吸熱程度,節果發現吸熱程度最低的白色T恤和最高溫的黑色T恤,溫度竟然相差16度之多!

除了穿衣服有眉角,戶外活動別忘了依需求選用防曬用具、找尋適當休息場所,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溫或陽光直射的環境中,以降低熱傷害的發生。

另外,在室內也最好增加環境空氣流通、加強通風,也注意避免陽光直射,日本生活家事達人屋比久真弓指出,夏天時從室外經由窗跑進來的熱,占室內整體熱的來源70%,這時候可以將電風扇朝窗對外吹,讓熱不要悶在房裡,加速排熱,或是加裝遮光窗簾、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減少產生更多的熱能 。

熱傷害預防秘訣2. 「補」充水分



如果水分不夠、血液不足,可能引發低血壓、暈眩、頭痛、疲勞與嘔吐的熱衰竭,因此一定要留意水分的補充。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的衛教文章分享,一般每人每日建議飲水量為體重(公斤)乘以30毫升,不過其實只要覺得口渴、排尿次數和尿量變少,或是尿液變深,就可以補充水份。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心、肝、腎功能不佳,或長期吸菸導致肺功能受損的患者,因為器官對液體的代謝能力變差,一口氣喝太多的水,就有可能導致胸悶氣喘、下肢水腫等問題。

但要是已經出現熱傷害意識不清的症狀,反而要避免狂灌冰水降溫。首爾牙山醫院家醫科教授孫麒英(손기영,音譯)提醒:「雖然喝冰水有助於降低體溫,不過患者若意識模糊,喝下的液體可能導致呼吸道阻塞,因此需要特別注意。」

熱傷害預防秘訣3. 提高警覺「心」



依據中央氣象署所發布的高溫警訊,嬰幼童及長者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及注意防曬措施;同時戶外活動者、運動員等,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友人的身體狀況,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就要趕快休息並補充水分。

如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應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但要避免讓體溫劇烈變化(如:喝冰水、沖冷水澡)讓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心臟超過負荷,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 中暑症狀與解除:輕微中暑症狀會發燒頭痛?多久會好?

  • 中暑怎麼辦?中暑喝什麼吃什麼?中暑刮痧與預防方法

資料來源:早安健康 https://www.edh.tw/article/25446

高溫警報飆36度!熱傷害死亡率達30%,國健署教3動作消暑度過炎熱氣候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