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5° / 31° )
氣象
2025-09-12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面對健康共業,從減塑行動開始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章致綱


塑膠製品是石油裂解下的產物,是能提供更多便利性,卻也帶來環境污染、健康威脅的重大影響。


熟識章老師的人都瞭解,我的專長是材料學,會比一般人多些體悟塑膠製品對人體健康的威脅程度。


塑化劑會干擾人體內分泌


早些年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塑化劑是一種環境荷爾蒙,這種添加在塑膠製品中的化學物質,像是DEHP,是軟化PVC(聚氯乙烯)等塑膠製品的添加物,可以增加塑膠的柔韌性,若長期暴露的話,會干擾人體的內分泌,導致早熟、性別混亂,以及受孕率的下降,並會提高罹患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的機率,


塑化劑如果不夠穩定,會從塑膠材質中滲出,為什麼會輕易滲入?可以這樣形容塑化劑,是類似沙拉油的油脂狀化合物,混入硬梆梆的塑膠粉以後,就會提高塑膠柔軟度與延展性,因為塑化劑是油脂性添加物,遇到搓揉、高溫等各種不確定因素,就會輕易滲出。如果我們又經常使用含有塑化劑的塑膠製品,日積月累下,充斥於身體,又無法代謝掉的化學物質就會侵蝕身體健康。



面對健康共業,從減塑行動開始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塑膠微粒帶來多重健康風險


最近這些時日,科學家又再度提出不同於塑化劑,卻同樣令人憂心的塑膠製品警訊。塑膠製品是非常普遍的包裝材料,可能因為風化、摩擦、刮傷或溫度等因素釋出、碎裂成類似微粒級的塑膠顆粒,甚至肉眼都無法辨識的塑膠奈米粒,經常是在我們使用塑膠製品時產生,像是扭開瓶裝水時的摩擦用力使力,每次會有許多塑膠微粒/奈米粒(註1)、熱水高溫沖泡PP塑膠濾掛咖啡包,會產生塑膠微粒/奈米粒,比一般研磨式咖啡多出數拾倍的污染、經常食用海鮮(如貝類、牡蠣),易將附著於海鮮中的塑膠微粒/奈米粒一併吃進肚裡面。主要帶來的健康風險,包含心血管疾病、中風、肥胖、代謝異常、失智與神經退化等。


莫驚慌!避免高風險,合理使用


雖然章老師對於佛教教義未能深入研究,但是針對塑膠製品同時帶給我們便利及健康威脅的議題,「共業」一詞倒是很精準,除非有另外的替代品,不然塑膠製品就會與我們禍福相依。


面對塑膠製品問題,專研材料學的章老師建議大家以科學理性看待,以「避免高風險」態度「合理」使用,還是能「趨吉避凶」。


對於塑膠製品的使用,提供5作法給大家參考:



  • 可選購玻璃、不鏽鋼、陶瓷等替代材質廚具,減少使用塑膠製品。

  • 有需要使用或飲用瓶裝塑膠容器的飲料,請選用標示為1、2、5號的塑膠容器,1號是瓶口為乳白色的寶特瓶(PET)、2號是HDPE、5號是PP,可直接倒入滾水消毒,重複使用,環保又衛生。

  • 避免使用塑膠容器盛裝熱食、直接過度加熱。

  • 若有使用塑膠製品、廚具等,定期檢查是否磨損、刮傷或變形,需要及時汰換。

  • 科學家發現,多攝取優格、克菲爾(Kefir)、泡菜、味噌、納豆等發酵食品,可以獲取LP菌、植物乳桿菌,能吸附塑膠微粒/奈米粒,有助排出體外。


  • 註1:


    微粒一般是指μm(micronmeter,10⁻⁶meter)、奈米粒一般是指nm(nanometer,10⁻⁹meter)。研究發現,顆粒較大的微粒進入人體後,若有良好新陳代謝,可以透過糞便、尿液、汗液排出體外;奈米粒是肉眼看不見的細小顆粒,可以藉血液流動,易沈積在人體的器官對健康具有潛在性的影響。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