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6° / 22° )
氣象
2025-10-30 | 每日健康

沒骨折也能用! 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醫坦言:有望預防骨質如「海砂屋式崩壞」

潮健康/林昱彣

跌倒後照X光才察覺! 沉默殺手「骨質疏鬆」有哪些徵兆?

隨著人口快速老化,台灣距離超高齡社會僅一步之遙;其中「骨質疏鬆症」一旦導致長輩失能、長期臥床,不僅加重家屬與照護者的負擔,更將對國家財政造成沉重壓力,影響不容忽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興分院林傳朝院長受訪強調,60歲以上人口中約有16%罹患骨質疏鬆症,及早篩檢、積極治療並預防骨折,是守護骨骼健康的關鍵。

骨質疏鬆症又稱「沉默殺手」,往往在患者骨折後進行篩檢才發現此疾病。林傳朝醫師指出,台灣女性一生中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會經歷一次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而骨鬆所導致的「骨鬆性骨折」,引起二次骨折的風險更高達50%。

「遠端橈骨、近端肱骨、脊椎與髖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4大骨折樣態。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的髖部骨折率居亞洲之冠,顯見骨質疏鬆症對國人的影響甚鉅!」林傳朝醫師說明,骨鬆初期難以自行察覺,若近期發現自己有明顯駝背、身高變矮(超過4公分),甚至常有下背疼痛狀況,極有可能是骨鬆的警訊,應立即諮詢專科醫師評估。


沒骨折也能用! 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醫坦言:有望預防骨質如「海砂屋式崩壞」

骨質疏鬆的高風險群有哪些? 醫揭長者最容易骨折的4大部位

林傳朝醫師表示,停經後的女性以及70歲以上男性,是首要應進行骨密度檢查的族群;另外,50歲以上曾發生骨折但未檢測骨密度者、患有內分泌或代謝疾病、特定癌症患者、年輕時即切除卵巢之婦女、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糖尿病已使用胰島素治療者,以及長期(超過三個月)使用類固醇藥物者,皆可能是骨鬆的高風險族群,應特別當心並定期接受檢查。

至於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常見部位,林傳朝醫師解釋,與年齡及活動程度有一定關聯。患者在50-60歲時因活動仍較頻繁,跌倒時常反射性地「用手撐地」,容易造成手腕(遠端橈骨)骨折;同時,撐地過程中也可能發生上臂(近端肱骨)骨折。隨著年紀漸長至65歲左右,患者則容易因彎腰、提物、輕微臀部受力或輕微滑倒而出現胸腰椎骨折,並開始出現身高變矮、下背疼痛等症狀。到了70歲以上,患者的行動能力開始變差,跌倒時容易造成髖部骨折。


沒骨折也能用! 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醫坦言:有望預防骨質如「海砂屋式崩壞」


骨質疏鬆如何檢測與治療? 及早用藥避免骨質「海砂屋式崩壞」

及早投入骨鬆篩檢,是預防長者嚴重骨折,甚至臥床、住院的重要舉措。林傳朝醫師指出,骨鬆的初步篩檢工具以X光檢查為主,若X光片顯示椎骨變成楔形,或高度比起旁邊的椎骨低了超過 20%,醫師就會懷疑骨折狀況,並安排進一步的骨密度檢查。目前較常見且精準的骨密度檢查是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完整的骨密度檢查需涵蓋脊椎及兩側髖關節。

DXA檢查所得出的國際標準值被稱為「T值」,若T值介於-1至1之間屬正常範圍;介於-1到-2.5之間為骨質不足或骨質缺乏;倘若T值≤-2.5則可定義為骨質疏鬆症,此時積極用藥治療可謂刻不容緩。

「骨骼組織內有2種重要細胞:蝕骨細胞負責破壞及移除老舊骨質,促骨細胞則負責重建新的骨質,如同幫助骨骼『都更』:前者負責拆除不良結構、後者則協助重建!」林傳朝醫師舉例,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骨骼狀態如同「海砂屋」,光是灌注水泥(如鈣質)不足以使其堅固,需要先移除不良骨質再重建。

針對骨鬆患者的骨質流失狀況,及早介入「促骨生長藥物」與「抑制蝕骨藥物」,分別有助於骨質的「開源」(刺激促骨細胞)與「節流」(減緩骨質流失),尤其對於已經發生骨折的患者或T值極低屬於重度骨質疏鬆者(T值≦-3.0)或骨折風險極高者,積極治療更是刻不容緩,建議遵照醫囑,應先考慮使用促骨生成藥物,快速提升骨密度;後續再銜接抗骨流失藥物,以降低骨折的風險。


沒骨折也能用! 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醫坦言:有望預防骨質如「海砂屋式崩壞」


3月1日起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 醫:至少起到2大骨折預防作用

針對骨鬆藥物的給付狀況,林傳朝醫師說明,自2025年3月1日起,健保擴大骨鬆用藥給付,有望幫助達到「初級骨折預防」與「次級骨折預防」2大成效。以初級骨折預防而言,針對尚未發生骨折、但骨密度T值≤-2.5且合併有特定高風險因子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已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病友),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者(每日劑量大於5毫克且超過3個月),可透過健保給付的藥物進行初級骨折預防治療。

次級骨折預防方面,過去健保藥物給付的骨折部位,包括髖關節或脊椎骨折,此次新增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 與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2大常見部位。即使患者僅發生手腕或上臂的骨鬆性骨折,也有機會透過藥物治療,進一步預防二次骨折。「擴大次級骨折預防治療範圍非常重要,因為第一次骨折就是再次骨折的重要警訊,且手腕及上臂骨折在50歲以上族群中相當常見。」

林傳朝醫師分享受益於健保給付政策的案例:87歲男性患者因在家彎腰盥洗時突然腰痛、且疼痛感使其無法站立。第二次回診時照X光發現發現第一腰椎有輕微壓迫性骨折,住院觀察3天後壓迫性骨折的狀況進一步惡化。透過DXA進一步進行骨密度篩檢,發現該患者的T值為-1.9,屬於「骨質減少」的範疇;根據過去健保規定,單一輕微骨折且骨密度未達骨質疏鬆標準者,無法獲得健保藥物給付。

然而,仔細檢視X光片後,發現該患者除了第一腰椎骨折,第十節胸椎也有骨折現象。依據健保擴大給付的規定,若患者身體有兩處骨折,即使骨密度未達骨鬆標準,亦可透過健保獲得抗骨流失藥物治療。林傳朝醫師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盡早進行骨密度檢查,早期發現骨折風險,「不少本來能夠行動自如的長輩,只因一次跌倒發生骨折後便失去行動能力,甚至在不久後去世。若能早期發現並治療,或許能阻止憾事的發生!」


沒骨折也能用! 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醫坦言:有望預防骨質如「海砂屋式崩壞」


骨質流失者如何預防骨鬆? 「2大營養素」應每天補充

對於尚未發生骨折或僅是骨質缺乏者,林傳朝醫師建議,除了改變生活型態,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是預防骨質疏鬆症的重要措施。建議每日鈣攝取量應達到1,200毫克,維生素D可達800IU。另外,補充足夠蛋白質亦不可或缺,一般老年人若無特殊疾病(如腎臟病),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1.2公克蛋白質。

運動方面,除了進行有氧或球類運動,也鼓勵長者投入重量訓練,負重有助於促進骨質增長;平時可多接觸自然環境,適度曝曬太陽。另外,林傳朝醫師提醒,長者在站姿和坐姿轉換時,需注意身體的姿勢以減少脊椎壓力。例如從椅子站起時,身體可往前移動至椅子的三分之一或一半,手扶著身體向前再站起身可避免腰椎壓力過大。而從自床上起身時,可先側躺後將腳放下,用手撐著床慢慢坐起。若已有壓迫性骨折,起身前應先穿好背架。

最後,林傳朝醫師提醒,「及早篩檢、積極治療、預防骨折」是面對骨質疏鬆症的不二法門。林傳朝醫師呼籲民眾,尤其是高風險族群,應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與醫師充分討論,善用健保擴大的給付範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與預防方案,及早關心自身的骨骼健康,遠離骨折與失能的風險。


延伸閱讀:
百密一「疏」難以復還! 別讓骨質疏鬆演變成壓迫性骨折
腳踝扭傷喬一喬就會好? 醫:急救關鍵5步驟必學,處理不當恐「數十年站不穩」


延伸閱讀
乳糖不耐症竟會做惡夢!加國大學研究揭示「腸胃不適」恐影響睡眠品質
開放代理孕母挽救生育率? 醫坦言「台灣還沒準備好」:8大潛在問題需要解決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