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8°
( 21° / 14° )
氣象
2024-12-13 | NOW健康

如何陪伴憂鬱症家人? 專家:陪伴者謹記2大照顧原則

如何陪伴憂鬱症家人? 專家:陪伴者謹記2大照顧原則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憂鬱症患者的抗病之路中,不只病人本身備受煎熬,家人也肩負著沉重的照顧責任。由於每個憂鬱症患者的狀況各異,陪伴方式也會因人而異,找到彼此舒適的相處模式至關重要。關於陪伴憂鬱症的要點,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呼籲2大重點,首先,家人一定要保持關懷,適度的關心及了解個案,在其最痛苦時適時予以協助;再者,照顧者在陪伴同時也要顧及自我身心平衡,才有辦法做好照顧工作。


憂鬱症警訊勿輕忽! 專家教你如何關心和陪伴


周遭親友有憂鬱的前兆,甚至罹患憂鬱症,你知道如何關心他嗎?吳佳儀表示,民眾往往不知道怎麼關心生病的親友,不清楚所謂情緒憂鬱所引發的相關症狀,加上憂鬱症容易被貼標籤,導致大眾不會想到要去求助、求醫,因此容易疏忽疾病風險,以及發現自殺風險的機會。


吳佳儀坦言,當個案行為、情緒改變時,可能是今天都沒有表情、整個人怪怪的、有失眠等等症狀時,家人通常最能敏感察覺到,這時最好多加留意,不要太快放過這些疾病警訊。尤其是親人正逢人生轉折點,例如:大學剛畢業、工作轉職、面臨失業等時刻,依照情況適時予以關心及支持,但別適得其反,反增加其壓力。


面對部分憂鬱的民眾會出現自殘、割腕甚至嘗試自殺的行為,吳佳儀解釋,這些自傷的行為背後都是種求救的訊號,也代表著個案最無助、痛苦的狀態,呼籲家人們應以正確概念來了解,及時給予協助。


照顧憂鬱症患者家屬身心壓力大 需注意自我平衡


家庭的互助能力,對於親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吳佳儀說明,當家人如果有憂鬱、焦慮的傾向,身旁的親友應先多了解,評估是否需要求醫,若對就醫需求已抱持懷疑、猶豫的想法時,其實就是需要求診,交由專業醫療完整評估,畢竟評估完身心健康後,後續挑戰才正要開始,親友也需要花時間了解。


對於憂鬱症的個案來說,家人的陪伴很重要,但相處時不免出現摩擦,吳佳儀指出,家人在相處過程中可以反思,陪伴時有沒有能調整的作法,讓患病的人在受到保護的環境下,協助病情康復。雖然每個人的家庭樣貌不盡相同,但親友主要仍以關懷的心去營造家庭系統的支持,若患者的病情與家庭有關的話,精神醫療則也可透過家庭治療、個別訪談等方式介入處理。


照顧者陪伴憂鬱症家人時,身心平衡需特別注意!吳佳儀提到,根據多年觀察,憂鬱症個案的家屬是更加辛苦之族群,他們容易被患病者的自殺舉動嚇到,或者受到影響,進而導致家屬在患者去看病以後,自己也需要接受心理諮商或精神醫療的協助,因此照顧者需顧好本身狀態,才有辦法扛起陪伴與照顧的工作。


照顧者如何自我照顧呢?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建議,可採取「不過度自責、不過度期待、不過度理性;要充足學習、要給予支持、要釋放壓力、要尋求協助」3不4要原則。



憂鬱症知識不可少 民眾應從憂鬱辨識開始建立認知


每個家庭相處的模式都不同,而家庭對於個人發展又十分的重要,當遇到看法有分歧時,有時候很難評斷對與錯,吳佳儀建議,這時不妨考慮藉由專業協助來補足,有時情緒支持不一定得倚靠家人,反而需要靠專業協助


台灣目前社安網的佈署,除了醫療院所外,漸漸延伸至社區醫療及心理衛生等資源,儘管建置許多求助管道,但社會上依舊耳聞憾事發生,因此關鍵時刻仍得依靠個案親近者的協助。吳佳儀認為,若大家缺乏憂鬱症的知識,將影響早期辨識與及時就醫的機會,因此希望從憂鬱辨識到治療方法,甚至如何面對處理親人自殺的舉動,大眾能從零到一百慢慢去掌握正確知能並連結專業資源。


當大眾對憂鬱症有所了解後,其實也能去除對憂鬱的恐懼跟誤解!許多民眾可能覺得心情憂鬱不至於演變成疾病,對此,吳佳儀鼓勵大家,面對周遭他人有憂鬱症前兆,不論是朋友或家人,應先多聆聽困擾及支持就醫,才能幫助他在環境上獲得安全的保護。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老人憂鬱易失智? 醫師教你分辨關鍵差異及早發現預防
▸憂鬱症1分鐘自我檢測!公開3大改善方法 跟憂鬱說拜拜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