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9°
( 21° / 17° )
氣象
2025-02-11 | NOW健康

肌少症老人才會有? 年輕人亂吃、不運動30歲後也難逃

肌少症老人才會有? 年輕人亂吃、不運動30歲後也難逃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肌少症並非只挑年長者,不當的減重、營養失衡的飲食、長期的體能活動不足,青壯年也會有「危肌」!為了避免肌少症降低生活品質、提高罹病率與死亡率,安法診所副院長柯威旭呼籲,大眾應趁早儲存健康的肌肉本錢,阻擋預期的肌肉流失,並顧好肌肉的質量,不僅可以維持身體的靈活度和免疫功能,也能增強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行動力,達成更多的自我實現。


肌肉量不足 竟易罹糖尿病


肌肉(骨骼肌)是身體組成的重要成分,除了支撐骨骼與體態,還關乎許多生理機能。根據亞洲肌少症診治共識(AWGS),肌少症的健康風險包括身體活動受限、步速變慢、骨折風險增加。


柯威旭表示,肌少症患者首當其衝的有感變化,便是身體活動受限、步速變慢等生活能力下降,還連帶降低生活品質和精神狀態;其二是跌倒、骨折,使得體能活動更限縮,導致更嚴重的肌肉流失,增加感染風險,罹病率上升;三是死亡率上升,比如晚期癌症患者常伴隨體重減輕和肌少症,當肌肉量不足,化療藥物所產生的毒性也會增加,產生更多副作用,以致治療延遲及效果不佳,反而增加死亡風險。


柯威旭坦言,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動作,包括使用餐具、提拿物品、打開瓶罐、行走、起身…等,都會用到不同的肌群,如果肌肉質量退步,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品質也會跟著下降,進而影響到精神狀態,如焦慮、睡眠不佳等。值得注意的是,肌肉與血糖也有很大的關聯,有研究指出,未滿50歲的肌肉質量不足者,日後較容易罹患糖尿病。


不僅如此,糖尿病也可能促使肌少症產生,柯威旭說明,主要因胰島素阻抗,使得肌肉蛋白質合成的功能下降,且高血糖會引起細胞慢性發炎、細胞內氧化壓力增加,將導致成骨骼肌肉量減少,肌肉功能下降。除了日常生活功能與糖尿病之外,其他身體系統功能,如內分泌、神經認知與免疫功能,也會受到肌肉量不足的影響。


30歲後積極行動 從吃、訓練防治肌少症


隨著年紀的增長,可能因為荷爾蒙變化、營養和體能活動不足、慢性疾病等因素而流失肌肉,柯威旭強調,不想面臨「危肌」,優先重點就是「不流失肌肉」。最好能在肌肉質量仍在顛峰期或還沒有流失時,就意識到保存肌肉的重要性,儘早採取固本行動,阻擋可預期的肌肉流失,愈早積蓄肌肉本錢,愈有助於預防肌少症。


人體30歲以後,肌肉量就逐年流失,肌肉功能也下降。柯威旭表示,養肌的2大必要條件「攝取充分蛋白質、破壞肌肉的阻力訓練」,雙管齊下才能有效增肌。因為肌肉在生成過程中,需要有損傷的刺激,才會釋出訊號,讓蛋白質合成肌肉,如果只補充蛋白質,或是訓練的強度不足,並無法啟動肌肉的生長機制。


最後,柯威旭也提醒,預防肌少症雖然只靠「吃」和「訓練」,仍建議先諮詢專業人士,在補充蛋白質之前,確認腎功能是否能夠負荷蛋白質代謝,再適量增加蛋白質的攝取,同時也要依體能狀況,做漸進式的阻力訓練規劃,鍛鍊到目標肌群,才能達成健康且有效率的養肌。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急凍降溫小心腦中風找上你! 簡單1動作評估中風危機
▸阿嬤拉個鐵門竟骨折! 「骨鬆332」自我檢測趨吉避凶


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