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1° )
氣象
2025-02-17 | NOW健康

國中生心理健康亮紅燈! 升學壓力、沉迷社群雙重考驗

國中生心理健康亮紅燈! 升學壓力、沉迷社群雙重考驗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兒福聯盟今(17)日發布「台灣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結果」,課業負擔沉重、沉迷網路世界、父母陪伴不足是造成年輕學子不快樂的3大主因,其中升學壓力為導致焦慮、失眠等心理健康危機的主因。


青少年心理健康亮紅燈! 兒盟:情緒困擾影響身心發展


心理健康問題正在校園中蔓延,因情緒困擾,而波及身體健康。16.4%的受訪學生每週超過1次感到情緒低落,等同於平均每班有2至3名學生有相關困擾。最常見的情緒困擾包括易怒(13.6%)、緊張(12.6%)、過度憂慮(12.1%)、害怕(10.0%)、無法控制焦慮(9.8%)及難以放鬆(9.5%)等。


情緒引發生理症狀,近1成學生面臨每週超過1次入睡困難(9.2%)與頭痛(8.8%)等問題,直接影響到青少年的學習與生活。兒福聯盟表示,如未能及時關注,恐對青少年身心發展造成長期負面影響,衍生更多健康隱患。


至於國中生情緒問題,升學壓力為無法忽視的關鍵因素,除了會考,課外培養各種能力以提升競爭力。長期下來,睡眠不足與身心疲憊成為常態,也影響了生活品質與學習成效,成為心理健康的導火線。


在自覺課業壓力沉重的國中生中,一半擔心自己的未來(50.1%),近半數(46.2%)因決定未來升學或就業感到巨大壓力。進一步分析,這群學生,其情緒困擾比例顯著高於壓力較低者(57.9% vs. 46%),多重身心症狀更是翻倍(30.7% vs. 16.5%)。 調查發現,過半數(54.3%)國中生承受著對未來的課業壓力,與未感受壓力的學生相較,出現情緒障礙的比例高出2倍,焦慮、失眠等身心症狀的比率更是高出3.5倍。


此外,兒盟調查發現,青少年每天使用社群的時間長達 5 小時,扣掉上學和睡眠的時間等於一有空就滑手機、上社群,但這並未帶來抒壓、放鬆,而是另一種壓力來源。37.7%青少年沉迷社群媒體,們出現情緒困擾的比例是非沉迷者的近2倍(73.6% vs. 34.6%),出現多重身心症狀的可能性更高達3倍(35.6% vs. 11.3%)。


家長注意! 兒盟:應協助孩子紓解課業壓力和避免社群媒體成癮


研究證實,長時間浸泡於虛擬世界,可能讓青少年情緒低落,還可能引發與家人的矛盾,甚至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家庭關係惡化。兒盟調查強調,社群媒體已從工具變成了束縛,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生活造成不可忽視的傷害。


父母陪伴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息息相關,但研究顯示,僅64.3%國中生認為自己能輕鬆與媽媽溝通心事,爸爸更僅有50.4%;不到半數(46.6%)的國中生表示,自己能與家人討論問題。


調查發現,擁有家人高度支持的國中生,情緒困擾(34.7% vs. 61.7%)、多重身心症狀(13% vs. 27.2%)的比例均僅為支持較低者的一半左右。同儕支持較高的青少年,其情緒困擾(40.2% vs. 57.4%)和多重身心症狀(16.2% vs. 24.7%)的比例也相對較低。


兒盟提出擴增線上輔導資源等3大呼籲 以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


針對調查結果兒盟提出3大呼籲,政府應擴增線上輔導資源、將心理健康評量納入學生篩檢,並鼓勵親子共同運動,以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1.教育部應擴增線上輔導資源:提升輔導服務的可及性,靈活調整會談時間以配合學生需求;並增加輔導資源的隱密性,例如增設線上一對一談話功能,讓孩子遇到情緒困境時可以隨時取得抒發管道。


2.政府研議將心理健康評量納入學生定期篩檢項目:孩子身體不舒服可以用肉眼觀察,但心理生病了卻很難看得出來。教育主管機關應會同衛生主管機關,規劃將心理健康評量納入定期篩檢機制。


3.親子要運動,家長要陪伴:調查結果顯示,運動頻率較高的國中生,其發生情緒困擾問題及多重身心症狀的比例都顯著較低。家長應培養自身運動習慣,更要陪伴孩子運動,或鼓勵孩子參與校內外運動性社團及課程,幫助孩子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遠離心理健康危機。


為了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兒盟推出免費的《青春不該EMO一樣》「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指南」線上課程,上架於課程平台Hahow,適合正面臨學習壓力、對自我認同感到困惑,或想要增進人際關係的青少年,以及希望更了解如何陪伴孩子的家長參與。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春天好發皮膚病!皮膚爆癢 濕疹、汗皰疹、乾癬最常見
▸常見近視雷射手術比一比 眼科醫師分析特色及適合族群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