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14 | NOW健康

登山裝備齊全就足夠?這些細節要做好 自身安全有把關

登山裝備齊全就足夠?這些細節要做好 自身安全有把關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登山健行不僅能強身健體、親近自然,台灣更擁有豐富的高山資源。然而,近期山難事件頻傳,多因事前準備不足、判斷失誤或輕忽自身狀況所致。為確保旅程順利安全,以下盤點6項重要的登山細節。《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1年內「登山注意事項」相關話題的網路聲量,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6大登山注意事項。



登山裝備齊全就足夠?這些細節要做好 自身安全有把關

▲網友熱議6大登山注意事項。(圖/《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提供)


登山前備妥「穿著裝備」 因應季節與行程天數而會有所不同


觀察近1年網友對於登山注意事項的相關討論,發現行前「檢查穿著裝備」的聲量居冠。登山所需的服飾與裝備,會因季節與行程天數而有所不同,其中「雨衣」和「頭燈」的重要性被頻繁提及,有資深山友分享「(設備)太多可講究,不過雨衣頭燈一定會帶」、「雨衣可保持行進間身體溫度」、「摸黑起登頭燈是必備」。


也有登山新手在論壇請益,不知該準備哪些裝備,引來有經驗者熱心建議「從爬難度不高的郊山、小百岳開始」,逐步摸索出適合自己的需求,抑或先向登山用品店租借裝備,「先租借再決定投資(設備),或許是最好的方法」,以免不必要的高額花費;而選擇合適的裝備,不僅是為了提高登山過程中的舒適度,還能一定程度地提升自身安全保障。


事先「規劃路線」超重要 沒有網路的狀況下也能掌握自身位置


「規劃登山路線」同樣至關重要,了解休息點、水源、高度差等資訊,並下載離線地圖,才能在沒有網路的狀況下掌握自身位置,判斷正確的路徑。


有網友在論壇分享,自己母親剛開始愛上登山,隨後便有熱心山友提醒「離線地圖不只要下載還要會看」;不過GPS定位仍存有誤差,登山途中仍應隨時保持警惕。


1位首次獨攀的山友分享迷途經歷,「上回在油羅山,一開離線地圖才發現自己偏太遠」,幸好他當下冷靜應對,沒有繼續「亂下切」隨意下行,才避免了意外的發生。


「迷路絕對不要下切」是登山界長期強調的原則,因為許多人迷失方向後會本能地往河谷走,但此舉反而可能讓自身處境更加危險,學會判斷地形、嘗試回到原路,才是應對迷路的正確方式。


衡量自身體力勿勉強 避免體力不足導致危險發生


另一方面,登山新手務必「衡量自身體力」,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避免過於急於挑戰高難度的山峰,循序漸進才是安全之道。有民眾回憶,曾猶豫許久才答應朋友邀約挑戰玉山主峰,「想說以後沒機會了,結果走到懷疑人生」。


對此,有經驗的山友嚴肅提醒「千萬不要為了『以後沒機會』而勉強自己,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沒登過百岳,建議先從較簡單的開始」,因為「體力跟腳力是訓練出來的」,平時多加鍛鍊、熟悉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僅能讓登山過程更順利,也較能避免體力不足導致的危險。


登山應盡可能結伴同行 在突發狀況下相互支持和幫助


除此之外,備妥糧食與飲水才能提供身體足夠的能量,事先查詢天氣預報則有助於掌握天氣變化並避開潛在風險。


也有網友呼籲登山應盡可能結伴同行,在突發狀況下相互支持和幫助,而若選擇獨自登山,則應在出發前告知親友自己的登山行程,確保有「留守人」監控行蹤,才能在行蹤異常時第一時間被通報。


天候不佳或體力不支千萬別勉強 平安回家才能迎接下一次的冒險


登山雖充滿挑戰與樂趣,但安全始終是最重要的事,過程中務必隨時保持警覺,若天候不佳或體力不支,千萬別勉強前行。畢竟,「山永遠都在」,唯有平安回家,才能迎接下一次的冒險!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換季乾眼症發作!過敏性結膜炎恐加重病情 醫師曝解方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