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無力發病時像「全身當機」 難治型患者想活下去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43歲設計師Kathy於6年前無法閉眼,以為短暫顏面神經失調,就醫確診為重症肌無力。隨著病情惡化,嘴巴也無法閉合,進食、喝水都成問題,雖服用藥物,但仍反覆發作,最後沒了工作。
重症肌無力影響「眼睛、四肢、吞嚥、呼吸」等系統 初期以「眼肌型肌無力」為主
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葉建宏表示,肌無力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免疫系統異常產生抗體,錯誤攻擊神經肌肉傳導系統,導致肌肉無法正常運作,進而釀成肌肉無力等症狀,好發於20歲至30歲女性及50歲以上男性。
▲認識重症肌無力的四大系統症狀,重症肌無力影響「眼睛、四肢、吞嚥、呼吸」等系統。(圖/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提供)
重症肌無力影響「眼睛、四肢、吞嚥、呼吸」等系統,初期以「眼肌型肌無力」為主,出現眼皮下垂、大小眼與視力模糊等症狀,其中3至5成患者在2至3年內進展為「全身型」,口齒不清、四肢無力、行動困難,甚至可能影響吞嚥、呼吸等重要維生功能。
「發病時,我就像豬肉掛在欄杆上」Kathy形容發作時,全身當機,意識清楚卻動彈不得,充滿無力感。新冠疫情期間,感染肺炎,肌無力狀況更為嚴重,插上鼻胃管、呼吸器,才能進食、活下去,最後仰賴高劑量類固醇與洗血,勉強穩住病情。
全台約6000名肌無力患者 8成病人透過綜合性治療控制病情、2成屬於「難治型」
葉建宏指出,全台約6000名肌無力患者,8成病人透過綜合性治療控制病情,其餘2成屬於「難治型」,病情反覆發作,其中50名患者對傳統療法反應不佳,無法承受類固醇副作用,病情一旦急性惡化,恐需住院、插管,才能度過危機。
目前已有4大類生物製劑獲准用於治療重症肌無力,可有效改善病程、降低惡化風險、恢復生活功能,包括,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國均納入保險給付。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發布最新臨床照護指引,建議接軌國際趨勢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改善難治型患者的長期病程。
▲肌無力病友面臨三大損失「失能、失勞、失志」讓身心俱疲。(圖/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提供)
重症肌無力雖無法根治 透過合適藥物可以穩定控制病情維持正常生活
葉建宏說明,國內部分病友參與生物製劑臨床試驗,病情穩定並重返職場,療效顯著。呼籲健保,優先支持這些逾50名有嚴重迫切治療需求的病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穩定控制病情,並逐步擴大適用範圍,落實健保精準與效益導向的照護政策。
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理事長梁采葳說,重症肌無力雖無法根治,但透過合適藥物可以穩定控制病情,病友仍可維持正常生活。政府能看見「少數未被照顧的病友」,將難治型重症肌無力患者納入健保治療的保護傘下。
▲肌無力症的治療選擇。(圖/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提供)
# 首圖來源/台灣肌無力症關懷協會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RSV不分季節!守護嬰幼兒免疫接種成關鍵 離島不能等
▸經常後腳跟痛? 復健科醫師教你7招緩解足底筋膜疼痛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最新健康新聞
-
-
住院到長照一條龍!南投8家醫院出院即接長照服務 實例證明超有感
(2 小時前) -
她頭暈、體重掉以為只是壓力大 就醫檢查竟是「三高」連鎖危機
(3 小時前) -
引領優質蛋白輕鬆補風潮 佳格旗下產品全新升級 助攻全民健康生活!
(3 小時前) -
董氏基金會呼籲:每日兩份水果 從早餐開始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