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你付出那麼多」!自我犧牲背後的心理真相與隱藏的受害者情結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我那麼辛苦工作」、「要不是我犧牲」、「整個家只有我在付出」、你身邊有總是這樣認為的人嗎?
老是覺得自己最犧牲的人很可能沒意識到,自我犧牲不是維繫人際關係的長久之計。因為在他們犧牲、付出的同時,內心也會產生恨意。
正如美國傑出的精神科醫生大衛.西伯里(David Seabury)所說,這是種掠奪行為。
某天我們會察覺到,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我犧牲,其實是向他人展開掠奪的第一步。
犧牲與恨意 無法放手的母親心態
在西伯里的書中曾提到某個案例:貝西夫人(Mrs. Bassy)無法接受孩子獨立,也離不開自己的孩子。儘管貝西夫人再三強調自己為了孩子犧牲奉獻,但她骨子裡卻是不折不扣的利己主義者。
德國精神科醫生弗麗塔.佛洛姆.萊契曼也說:「我們從精神分析學了解到,自我犧牲幾乎都伴隨著仇恨。」換句話說,所謂自我犧牲的奉獻行為,是高度的心理依賴表現。
受害者情結 總認為自己不幸的心理陷阱
那些老愛強調自己倒楣,有強烈受害者情結的人,背後隱藏的是「依賴性敵意」。因此當依賴心理消失,眼前的痛苦也會煙消雲散。
那些聲稱「錯不在我」和「倒楣的總是我」的人,不但搞錯了努力方向,也搞錯了努力的方式。
說句嚴厲的話,這些思考角度狹隘的愚昧之輩,多半是有燃燒殆盡症候群的人,因為他們往往會在團隊努力奉獻一切、自我犧牲,卻無法獲得相應的成果。
燃燒殆盡的付出 來自恐懼的徒勞努力
卡倫.荷妮認為自毀型人格的人之所以付出努力,是因為他們恐懼他人,也害怕過去創傷的經驗重演。但這種源於恐懼的努力,動機是出於自我保護,所以長遠來看,這些努力終將徒勞無功。
自我毀滅型自戀者的三大痛點
卡倫.荷妮指出自我毀滅型自戀者的受虐反應來自於這三處:
問題不在於他們客觀上是否受到傷害,而是他們「主觀」上認為自己受到傷害,如前所述,這是種「心理自殘」的行為,也反映出他們極度渴望被愛的內在需求。
愛的缺失 受害者情結的根源與心態差異
總而言之,這三種情況都充分證明了自我毀滅型自戀者對愛的渴求是多麼強烈,所以他們才會深受「受害者情結」所苦。他們總把「沒人把我當一回事」、「你不懂我」、「大家都在欺負我」以及「只有我吃虧」等諸如此類的話語掛在嘴邊,對於自小被鼓勵獨立自主,在關愛中長大的人來說,很難想像他們的受害者情結有多強烈。
一個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的人,既不會創造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也不會期待他人回報而做某些事,更不會強迫他人接受自己關心和幫助,與自我毀滅型自戀者的心態大相逕庭。因此,一個人童年成長的環境是自戀是否會被強化的關鍵因素。
「沒有人懂我」、「大家都欺負我」和「錯不在我」——這些都是自我毀滅型自戀者基於受害者情結經常上演的內心戲,但一般人只會感到匪夷所思。
本文來源:《我決定不在意》,采實文化。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343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最新健康新聞
-
-
公務員中風後失語!「智能復健」重塑口語功能 3個月見成效
(4 小時前) -
秋季食補正當時!網友激推8大進補食材 水果就占了3項
(4 小時前) -
馬偕醫院引智能藥櫃 民眾接種這3款疫苗不再大排長龍
(4 小時前) -
輕生公務員沒蓋白布、輪椅送醫 邱泰源承認:作法不對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