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7° / 16° )
氣象
2025-02-02 | 健康醫療網

戒掉手機成癮 覺察自我認同,擺脫社群媒體的焦慮與迷失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宗憲報導】Amy是一位22歲的社會新鮮人,進入職場第一年,在工作上勤奮不懈,但是為他人奮鬥的生活讓Amy始終無法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對生活深感迷惘。在夜深人靜時,總會問「自己是誰?應該成為什麼樣子?怎麼樣才能更好?」,面對內心的疑惑與焦躁不安,加上現實壓力的疊加,讓她愈發迷惘。



每當她感到自我價值的焦慮時,便會拿起手機,沉迷於短影音和KOL的動態。這些社群媒體上成功人士形象、生活方式、完美的外表,讓她感到羨慕又沮喪,但Amy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沉迷於這些影片和動態之中,卻讓她陷入更深的迷茫和焦慮中,好多時間都跟著短影音一起被滑掉。而現實之中,自己卻沒有成長和改變,想透過社群媒體尋找些什麼,但卻始終迷失在未知的追尋,始終無法擺脫這個惡性循環。



滑手機時 我們究竟在社群媒體中追尋什麼?



當我們深陷在不斷接收資訊而無法自拔的社群媒體時,其實反映的是現代人「尋找自我」的需求。當我們缺乏內在自我認同與意義價值的定位時,暴露在洪水傾洩般的大量外在資訊中,可能就像Amy一樣深陷於迷惘中而不可自拔。



手機成癮是「多巴胺」造成的?



抱抱心身醫學診所林光駿諮商心理師表示,手機成癮行為和大腦中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有密切的關係,當一個人做一件事情感到很快樂時,大腦中的多巴胺也會同步運作。所以,每當多巴胺分泌得越多,就會感到越起勁越投入,能感到暢快和滿足。這種趨吉避凶的演化機制會使得大腦記得快樂經驗,有利之後能再次獲得這樣的滿足。許多成癮行為都有同樣的神經生理學基礎,例如:藥物、性、手機、社群媒體沉迷等。而多巴胺系統設計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如果能夠掌握其目的,是否就能反過來掌控大腦而不沉淪其中?



從資訊辨認的自我察覺、認同來戒斷成癮



神經心理學家發現,多巴胺系統運作和「自我察覺」有密切的關係,據研究指出,多巴胺系統的目的似乎是為了服務人們自我認同和自我察覺而生的(Joensson, M., Thomsen, K. R., Andersen, L. M., Gross, J., Mouridsen, K., Sandberg, K., Østergaard, L., & Lou, H. C. 2015)。當一個人越能覺察所接收的資訊與自己的關聯,且能辨別外在事物與自我認同的關係時,多巴胺的分泌和運作會相應增加。



林光駿諮商心理師說明,一個人能辨識外在資訊與自身是否有關連的自我察覺、自我認同,和多巴胺的運作是否能夠維持平衡、不陷入成癮有密切的關係;相反,如果無法辨識外在資訊與自己的關係、是否產生什麼意義,沒有去思考這些資訊和所認識的自己有什麼差異、認同或不認同的批判反思時,那就越有可能在滑手機的同時迷失了自己,也因此需要更多的外在資訊來刺激大腦多巴胺的分泌,才能滿足自我認同的迷失。



體察真心 增強「自我覺察」的能力



缺乏自我覺察、自我認同的困境,很可能是造成社群媒體成癮的原因,要能夠擺脫成癮,關鍵就在於是否能夠「增強覺察」以及「反思」自我認同的能力。林光駿諮商心理師說明,所謂的覺察,意味著放開自己的五感,靜心投身在辨認來到意識之中的一切資訊,體察並感受到這些資訊帶給自己的啟發。而心理學家將覺察這個能力系統化的展現稱為「內觀正念」(Mindfulness),就是將心思聚焦在「此時此刻」,感受當下感官中浮現的一切反應,像是聽覺、嗅覺及身體反應等,不帶評價、不論好壞的接納所有反應,感受這些意念與自己有什麼關聯。



林諮商心理師指出,每當無意識地想要滑手機時,試著將注意力從手機轉向自身,閉起眼睛深呼吸觀察一下自己的內心:「現在感覺如何、感到焦慮嗎、因為什麼事綑綁著自己、是否因為壓力感到焦躁不安、是否無法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自信…」等,對這些內心情緒與感受的自我覺察,會幫助我們在開始滑手機之前,獲得自我的一種安穩和肯定。在睜開眼睛要滑手機的最後,可以再問自己「這次我希望能得到什麼資訊?」,反思滑手機真正原因,獲得掌握自己的力量。



覺察外在資訊 不讓社群媒體掩蓋自我



「Why do I care?」這是我們在投入社群媒體之前,能夠自問的問題,有意識地察覺外在資訊與自己的關係,這將使我們在社群媒體洪流之中,能獲得一個安心立命的棲身之所,不是建立在他人身上,而是建築在最重要的自我和內在之中。



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117760319DAB664F&sms=0D9C3FAA1367281C&s=E24FF3892300242A


【延伸閱讀】

躺床追劇、滑手機 醫:小心「1現代疾病」找上你!

當「低頭族」超傷頸椎?醫揭滑手機「NG姿勢」不要做!

智慧型手機沒有讓小孩變得更聰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05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