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9°
( 21° / 17° )
氣象
2025-02-15 | 健康醫療網

大腦也有微塑膠入侵!研究:重量與塑膠湯匙相當 健康風險待解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塑膠製品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這些塑膠廢棄物分解後的微塑膠,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也不時引起熱議。過去50年來微塑膠污染日益嚴重,日前一項最新研究指出,透過分析人類屍體的塑膠顆粒,發現大腦組織中的微塑膠和奈米塑膠含量在八年內迅速上升,且比肝臟、腎臟濃度更高。此外,在失智症患者的大腦也發現了較高的塑膠含量。



研究:大腦微塑膠含量8年增50% 比腎臟、肝臟濃度更高



微塑膠污染遍布整個地球,從珠穆朗瑪峰的頂峰到海洋深處都有塑膠顆粒的蹤影。人們透過食物、水和呼吸,將這些微小顆粒攝入體內。微塑膠的污染存在於人體各處,包括血液、精液、乳汁、胎盤和骨髓中,雖然尚不清楚其對健康的影響,但過去就有研究指出,微塑膠與中風和心臟病有關。綜合外媒報導,這項新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研究團隊以美國新墨西哥州2016年死亡的28人,以及2024年死亡的24人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大腦、肝臟和腎臟組織樣本。



研究結果發現,腦組織中的微塑膠濃度比腎臟和肝臟高出7至30倍。與2016年的數據相比,2024年大腦樣本中的塑膠顆粒含量也增加了約50%。領導這項研究的美國新墨西哥大學(University of New Mexico)藥學教授Matthew Campen指出,一個大腦所含的塑膠重量,幾乎與一個塑膠湯匙差不多。研究人員還發現,與健康大腦相比,12位失智症患者的大腦中,塑膠顆粒含量增加了3至5倍。這些碎片比肉眼可見的要小,且集中在大腦的動脈和靜脈的血管壁,以及大腦的免疫細胞中。不過研究人員強調,失智症對大腦造成的損害可能導致濃度增加,不應假設兩者存在因果關係。



此外,從1997年至2024年間進行的數十起屍檢結果來看,腦組織中的微塑膠和奈米塑膠呈上升趨勢。最常見的塑膠是聚乙烯(polyethylene, PE),一般用於塑膠袋、食品和飲料的包裝,佔塑膠總量的75%。大腦中的顆粒大部分是奈米級的塑膠碎片,且這些器官中的塑膠濃度不受死亡時年齡、死亡原因、性別或種族的影響。



專家:須全面了解塑膠對健康的危害 減少微塑膠污染為上策



雖然塑膠顆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尚未獲得證實,但研究團隊強調,微塑膠和奈米塑膠在環境中的含量已呈指數級增長,人們迫切需要更全面地研究人體暴露於塑膠的途徑和其清除機制,以及可能造成的健康問題,特別是對大腦的影響。



未參與該研究的英國艾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生態毒理學教授Tamara Galloway表示,過去八年間大腦中微塑膠含量增加了50%,這項研究發現與塑膠的生產和使用量增長趨勢吻合,具有重要意義。他指出,若能降低環境中的微塑膠污染,人體所接觸到的微塑膠含量也會相應減少,因此敦促人們開發更多減少接觸微塑膠的創新方案。



不過,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化學系教授Oliver Jones表示,這項新研究樣本數量較少,且分析微小塑料顆粒時樣本容易受到污染,因此在解讀結果時應更謹慎。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邱惠雯同樣指出,塑膠污染幾乎無所不在,作者如何確信所發現的任何塑膠顆粒都是塑膠進入人體的證據,或者它只是衣服或實驗室設備中的塑膠污染或空氣中的背景污染等,這些問題也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延伸閱讀】

美研究:塑膠製品中414種化學物質與乳癌有關 專家籲「最好少用」

避免失智者被漏接! 台灣失智症協會提4建議:呼籲新制應彈性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30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