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篩檢新制上路 民眾應把握健保資源定期篩檢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大腸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第二位,死亡率也高居第三。2024年全國癌症篩檢服務達481.9萬人次,其中陽性個案追蹤率高達85.4%。為提升早期發現率,衛福部國健署宣布自2025年1月起擴大大腸癌篩檢服務對象,由原先50至74歲擴大至45至74歲,40至44歲具家族癌症史者也納入篩檢範圍。
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定期篩檢是關鍵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胡萬祥醫師指出,大腸癌初期多無明顯症狀,當有症狀時往往已進入晚期,唯有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呼籲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務必善用健保資源,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目前國內主要的大腸癌篩檢方式有兩種:
- 糞便潛血檢查:為非侵入性檢查,可在家自行採檢,簡單便利,但檢測準確性相對較低。
- 大腸鏡檢查:為侵入性檢查且有時需全身麻醉,但檢測的準確度高,能直接觀察腫瘤與瘜肉,甚至進行切除治療。不過因為事前準備較繁複、檢查過程較不適,難以成為全民普篩工具。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胡萬祥醫師呼籲符合篩檢資格的民眾務必善用健保資源,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糞便潛血檢查是大腸癌初步篩檢的重要工具,若結果呈現陽性,應儘速接受大腸鏡等進一步檢查,以確認是否為腫瘤或其他病變。根據統計,透過這樣的篩檢流程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的民眾,其存活率顯著高於未接受篩檢者,顯示早期診斷對治癒率具有關鍵影響。由於能夠在癌症初期即被診斷,多數可及早接受治療,大幅提升治癒機會。胡萬祥理事長表示,協會目前除持續與病友接觸,也積極透過社區活動、衛教講座與網路平台,擴大推廣大腸癌防治觀念,希望提升民眾對篩檢的接受度與參與率。他也分享一則成功案例:醫院一位同仁因定期進行糞便潛血篩檢,因而能在大腸癌的早期就發現腫瘤並接受治療,如今已完全康復,僅需定期追蹤即可。這個案例清楚說明了早期篩檢不僅能顯著提高治癒率,更能減輕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身心負擔。因此,胡萬祥理事長再次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務必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善用健保提供的免費資源,為自己的健康多一道保障。
民眾若想了解更多大腸癌預防與照護資訊,可至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官網:https://www.tcca-care.org.tw/查詢。網站提供篩檢方式說明、治療資源整理及病友經驗分享,協會也將持續透過線上平台,推動正確防癌觀念,陪伴患者與家屬走過抗癌路。
【延伸閱讀】
腫瘤位置影響是否需要人工肛門 大腸直腸癌手術新選擇 提高術後恢復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95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最新健康新聞
-
中榮三管齊下治療晚期胃癌實現手術切除
(32 分鐘前) -
台灣人「提早退休」恐加速衰老 研究揭背後原因:公務員影響輕
(41 分鐘前) -
「線條雕塑」新概念 再創抽脂美學巔峰
(55 分鐘前) -
新手爸媽遇到幼兒發燒不要慌 兒科醫授4招應對!別再要小孩穿厚衣服逼汗
(59 分鐘前) -
3D列印與覆膜支架 成功治療先天性心臟病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