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5° / 23° )
氣象
2025-05-14 | 健康醫療網

新型腸泌素助擺脫「糖胖惡性循環」 醫籲還要「這樣吃」兼顧血糖和體重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糖尿病已成台灣新國病!根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台糖尿病盛行率達10.6%,相當於每十人就有一人是糖尿病患者,其中有8成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合併有肥胖問題,也被稱為「糖胖症」。糖尿病為何與肥胖密切相關?控制體重為何有助於改善血糖問題?目前又有哪些治療新趨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游能俊醫師一一為大家解答。



糖尿病候選人注意!什麼是「糖胖惡性循環」?



游能俊醫師指出,糖胖症的「胖」不限於外觀看起來肥胖,還要看體內的胰島素和脂肪量。胰島素除了調節血糖外,還與脂肪代謝密切相關,當身體堆積過多脂肪時,就需要更多胰島素來處理,相對地負責調控血糖的胰島素不足,胰島素阻抗性因此逐漸增加、血糖調控持續失衡,最終可能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若空腹血糖值在100至125 mg/dL之間,或糖化血色素介於5.7%至6.4%之間,即屬於糖尿病前期,這時若不採取行動,糖尿病可能隨時找上門。隨著體脂率的下降,有更多胰島素能參與血糖調控,胰島素敏感度提高,就足以應付升高的血糖,讓血糖代謝問題獲得改善。游醫師建議,糖尿病患者無論體重過重或體型正常,都應積極控制體重和體脂肪,以阻斷「糖胖惡性循環」。



不只要控糖還要降體重 糖尿病治療再添新武器



近年來,腸泌素藥物成為糖尿病治療的新趨勢。游能俊醫師說明,腸泌素是腸道當中的荷爾蒙,主要作用在下視丘的食慾中樞,能延緩胃部排空速度並抑制食慾,以此控制血糖和體重,同時已被證實可保護心、腎,降低共病發生的風險。



新型腸泌素助擺脫「糖胖惡性循環」 醫籲還要「這樣吃」兼顧血糖和體重



目前也有最新一代的腸泌素藥物,在血糖控制與體重管理方面,較傳統腸泌素藥物表現更佳。一般而言糖化血色素若能控制在6.5%就算達標,游能俊醫師觀察到,部分患者在使用新型腸泌素藥物後,若依醫囑穩定使用,有機會逐步改善血糖指標,但具體成效仍須依個人情況與治療反應評估。此外,患者經常因腸泌素藥物會伴隨噁心、嘔吐而打起退堂鼓,游醫師指出,部分新一代腸泌素藥物在調整劑量的過程中,若搭配漸進式加量的策略,可能有助於減少腸胃不適的發生。



血糖體重控制需雙管齊下 游醫師分享母子檔治療歷程



對於血糖控制困難的患者,過去在使用腸泌素藥物之外還須額外施打胰島素,才能降低血糖。此外,也有不少糖友成功將體重控制到一定程度後,身體反而變得更加敏感,僅是稍微多吃,就有可能造成體重和血糖快速回升。「我們只要發現這些患者的脂肪量再度上升,糖化血色素通常也會隨之升高。」游能俊醫師表示,現在有了新型腸泌素藥物幫助患者做好食量的控制,若配合營養建議與適度運動,有助於提升整體代謝狀況。



游醫師分享,有一對69歲的媽媽和35歲的兒子同時罹患糖尿病和肥胖症,媽媽還曾經接受代謝手術。母子倆分別使用了不同世代的腸泌素藥物長達15年和10年,但血糖和體重的控制逐漸達到瓶頸,在改用新型腸泌素藥物後,病況控制出現改善趨勢。一段時間後,游醫師觀察到母子倆在新療程下,血糖與體重狀況出現改善趨勢,整體代謝控制朝穩定方向發展,也讓他們重拾信心。



僅用藥不夠!要改變飲食習慣 阻止糖、胖持續影響健康



有研究指出,使用腸泌素藥物治療糖胖症的部分患者,在治療目標達成後若立即停藥,可能會面臨體重再度回升的風險,建議患者採階段性調整方式,以利身體逐步適應,切勿貿然停藥。「腸泌素藥物可作為控制血糖和體重的輔助手段之一,仍需依個別狀況與醫師評估調整。」游醫師強調,用藥初期一般反應都較明顯,但能否持久才是真正的考驗;如果用藥一段時間後血糖又開始降不下來,很可能就是飲食問題導致。



游醫師鼓勵患者向營養師學習合適的營養搭配,掌握食量控制技巧,避免高油脂和高糖分的食物,並增加蔬菜和蛋白質的攝取。遵循醫囑用藥、配合飲食調整,兩者相輔相成,患者就有機會穩定血糖,防範「糖」、「胖」輪番上陣對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


【延伸閱讀】

資深糖友如何實現「糖胖雙管齊下」?名醫游能俊揭逆轉糖尿病的新曙光

「糖胖症」恐增加死亡風險!醫:及早減重 糖尿病有逆轉可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09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