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1° / 27° )
氣象
2025-05-23 | 健康醫療網

脫下白袍的溫柔守護!長效針劑助病友穩定、醫師走入社區點亮希望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他總覺得有人在監視、要攻擊他,連家中燈光都成了威脅。」這不是影劇情節,而是一位年輕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真實經歷。他長期受妄想與幻聽困擾,甚至不敢在家過夜,整日處於高度警戒。



為了幫助這位病友,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的精神科醫師主動進入其家中,甚至以「風水師」身份拜訪,以了解居住環境為切入點,運用會談技巧及引導,逐步建立信任,讓病友願意開口談心、接受治療。



推出病友故事短片 呼籲社會正確認識思覺失調症



日前,三總北投分院與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舉辦記者會,正式發表以「保護大腦、持續治療」為主軸的病友故事短影音,強調長效針劑在治療與復原中的關鍵角色,期待透過康復者的故事,喚起社會關注與政策重視。



首次發病一年內復發率逾5成 反覆復發恐傷腦



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歐陽文貞教授指出,超過五成的思覺失調症病友在首次住院後一年內會復發,如果治療中斷或沒按時服藥,復發率甚至高達九成以上,且反覆復發可能會造成大腦功能退化,導致家庭與社會負擔日益加重。



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徐瑋澤也強調,長效針劑已獲多項國際研究證實可穩定藥效、減少復發次數,是目前重要的治療策略。學會也執行國科會多年期計畫,強化社區精神復健知能與治療連結,提升病友在社區中使用長效針劑的接受度與持續率。



病友難以察覺自己生病 平均拖1年半才確診



三總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主任楊蕙年指出,思覺失調症發作時病友常有幻聽、妄想等症狀,但由於生病的是「大腦」,判斷能力會受影響,常因為「病識感不足」,加上家屬不知如何求助,平均拖到一年半後才就醫,錯過黃金治療期。



越長效越穩定!住院天數、醫療花費雙雙減少



三總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醫師陳泰宇說明,思覺失調症治療除了口服藥,也有每月、每季甚至半年施打一次的長效針劑。趨勢上長效針劑已被列為第一線治療選項,健保署也編列專款鼓勵使用。國內研究發現,使用越長效針劑,病友一年內住院天數可減少超過25天,醫療費用降幅近半,病友生活品質也獲得顯著改善。



國際研究也指出,長效針劑能讓血中藥物濃度更穩定、用藥規律性提高,還可減少家屬提醒吃藥帶來的摩擦與壓力。病況穩定後,病友更有機會重返校園、職場,回歸日常生活。



三支專線、一通即通報 三總北投分院打造社區精神醫療網



楊蕙年主任表示,三總北投分院深耕社區數十年,發展出跨單位合作的社區行動醫療模式,目前提供3支諮詢專線,分別供民眾、警消與相關專業人員使用,簡化複雜的轉介流程和長時間等待,可即時聯絡醫療團隊,快速進行初步評估、家訪、電訪與緊急送醫。



目前三總北投分院的服務範圍涵蓋台北市12個行政區、新北市17個行政區,在大台北地區扮演連結社區精神醫療的重要角色。



打入街友圈、陪伴病友找回現實感 醫師脫下白袍展現溫柔力量



為讓更多病友願意就醫,三總醫師們脫下白袍、深入病友家中與街友圈,善用話題和語氣建立關係。楊蕙年主任說,這些醫師如同變色龍般轉換角色,只為了讓病友卸下心防,邁出接受治療的第一步。



「不少思覺失調症患者因身處弱勢,隨著疾病惡化不得已流落街頭,淪為街友。」陳泰宇醫師也分享,每年他都說服十多位思覺失調症街友接受長效針劑治療,這些病友經治療穩定後逐漸恢復現實感,部分已重返家庭或進入職場。他感性說道:「哪怕只是幫助到社會裡一個小角色,對我們來說,那都是一段值得珍惜的生命故事。」


【延伸閱讀】

精神科專家倡議長效針劑治療:健保專款支持,有助優化思覺失調症和躁鬱症治療

只有高齡母生育有風險?國衛院研究:男性越晚生 孩子思覺失調越早發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19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