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2° / 28° )
氣象
2025-09-28 | 健康醫療網

痛難眠!乳癌化療致周邊神經病變 顱磁刺激治療緩解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30歲的李小姐半年前罹患乳癌,手術後開始接受化學治療,過程中卻開始感覺手腳有脹痛、麻痛的感覺,進而影響睡眠品質,且不適感在化療結束後持續存在,遂進行乳癌術後復健及神經傳導檢查。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洪怡珣診斷,李小姐因為化學治療而引起周邊神經病變,由於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建議以「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TMS)」治療。李小姐接受連續五天的一次療程後,症狀明顯改善,神經疼痛分數從78分下降至20分。



癌症化療引周邊神經病變 醫:30%到40%患者出現程度不同



化學治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CIPN)是癌症治療常見的副作用之一,主要是指在接受如紫杉醇等具有神經毒性的化療藥物後,對神經細胞造成直接損傷,影響了周邊神經的功能,導致四肢出現麻木無力、異常灼熱或冰冷感、刀割或針刺等神經性疼痛,甚至影響協調與平衡。



痛難眠!乳癌化療致周邊神經病變 顱磁刺激治療緩解



洪怡珣主任指出,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大約30%到40%的患者接受這類化療藥物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周邊神經病變。大部分患者隨著化療結束,症狀會隨時間逐步改善,但也有部分患者,即使在化療結束五年後,仍持續受到到麻木、疼痛等影響,甚至可能出現症狀惡化或永久性神經損傷。



化療後手腳麻痛 「重複經顱磁刺激術」也可緩解



在治療上,過去以口服藥物為主,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憂鬱劑、抗癲癇藥及鴉片類止痛藥等,透過調節神經傳導物質、減少神經過度放電或降低疼痛訊號的感知,來緩解病患的異常感覺與疼痛症狀。但若是無法適應藥物引起之頭暈、噁心等副作用之患者,傳統上以經皮神經電刺激將貼片貼附於皮膚表面,以低強度的電流刺激特定神經支配區域,干擾疼痛訊號的傳遞路徑,以達到緩解麻痛的效果。



另外,針對上述治療效果不佳的病人,也可考慮使用「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rTMS)」來減輕麻痛感。它是透過電磁感應原理,將絕緣線圈放置在特定部位的頭皮上,當強大的電流通過線圈時,會產生短暫的電磁脈衝並穿過頭骨到達對應的大腦區塊,藉由連續且規律的重複性刺激在大腦誘發微弱電流,刺激特定腦區,以調節神經迴路的活性。



非侵入性rTMS 研究:中風復原或改善神經痛有助益



衛生福利部於 2018 年通過 rTMS 臨床使用於憂鬱症,近年來國內外研究亦顯示對於中風的復原或神經痛的改善也有助益。洪怡珣主任說明,rTMS為非侵入性治療,無需麻醉,安全性高,但近期脊髓損傷、頸部以上金屬植入、有心律調節器、癲癇史、動脈瘤者則不適用。常見副作用為短暫頭暈、頭痛或局部不適,多數輕微且可自行緩解,極少數可能有癲癇副作用。臨床上,治療時間每次約5 至30分鐘,通常建議連續 1 至 2 週進行 5 至 10 次療程,具體刺激部位與程度由醫師依個別情況調整。



洪怡珣主任提醒,若自覺傳統治療效果不佳,可諮詢專業評估,由醫師視其病況制定妥適療程,確保治療安全與品質。


【延伸閱讀】

擺脫收假症候群憂鬱 經顱磁刺激(rTMS)的療法幫大忙

從昏迷到認知恢復!「經顱磁刺激療法」助腦傷患者神智重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26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