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誤以為只是痣!醫揭「最常見皮膚癌」警訊 這時應立即就醫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也是最常見的癌症,病變細胞來自表皮基底層或毛囊最外層細胞。發生率大約為每年每十萬人之中數百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指出,此癌症產生於四十歲以上年紀,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好發於長者、膚色較淺者及男性。百分之八十發生於頭頸部,其餘部位則較少見。產生的原因主要是陽光中紫外線的曝曬量,三價砷化物也是原因之一。
軀幹紅斑塊別輕忽 表淺型基底細胞癌恐與其他癌混淆
潘企岳主任說明,臨床表現最常呈現的類型是單一膚色或藍黑色結節(佔60%),發生在陽光曝曬的部位,像是臉部包括臉頰、鼻子、耳朵,大小約0.5-1.5公分。初期表現很像痣,具光滑表面及擴張之微血管。當腫瘤逐漸擴大會形成滾邊樣隆起,中間常合併不規則潰瘍,俗稱「啃咬狀潰瘍(Rodent ulcer)」。藍黑色結節須和惡性黑色素瘤作鑑別。
臨床表現類型其次為表淺型病變(佔30%),大多產生在軀幹,呈現單一或多發性鱗屑性紅色斑塊,邊緣圍繞透明隆起顆粒。表淺型病變須和皮膚原位鱗狀細胞癌(波文式症Bowen's disease)作鑑別,兩者皆和砷化物有關。
皮膚切片+病理檢查最準確 治癒率逾9成
潘企岳主任說,診斷方式經由有經驗之醫師以肉眼或皮膚鏡即可辨認,但仍需皮膚切片及病理檢查做最後確認。治療方式依腫瘤大小、深度及部位而有所不同。主要為手術切除,可採用標準之廣泛性切除(wide excision)或保留較多組織之 莫氏顯微手術(Mohs surgery)。早期小病灶或不易手術者可以採用反覆之刮除、電燒、冷凍治療及合併外用藥物。不論手術或其他方式,整體治癒率相當高(大於90%),術後應追蹤至少5年。
臉頰鼻子耳朵長怪塊 盡早就醫診斷治療
基底細胞癌生長緩慢且轉移率極低,若不治療仍會逐漸擴大並侵蝕周邊深部組織器官,像是鼻子、眼睛、頭骨等部位,因此須提高警覺。潘企岳主任提醒,臉部若發現不明腫塊,包括臉頰、鼻子、耳朵,腫塊甚至逐漸擴大容易潰爛應立即就醫。雖然較為罕見,基底細胞癌也可能發生在軀幹,身體若發現異常斑塊甚至不明黑色線條,也請儘早就醫排除惡性變化。
【延伸閱讀】
喝咖啡能防皮膚癌?皮膚科醫師揭最新研究 「這件事」還是最重要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27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最新健康新聞
-
-
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10月開打 陳其邁籲高風險族群踴躍接種
(2 小時前) -
常誤以為只是痣!醫揭「最常見皮膚癌」警訊 這時應立即就醫
(2 小時前) -
影/彰基便民專診守護秋冬 左流右新疫苗齊發健康安心
(3 小時前) -
早上運動還是晚上運動?男女燃脂時段竟不同 錯過時段等於白運動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