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診斷新模式!「AI支氣管鏡導航系統」技術應用、臨床趨勢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潘昱僑報導】113年國人死因結果統計出爐,肺癌持續蟬聯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一,成為國人一大殺手。肺癌臨床診斷率仰賴早期微小病灶的精準採樣,但過去常見的「電磁導航支氣管鏡」仍存在技術瓶頸。近年來,國際間逐漸導入結合AI影像重建與即時術中輔助的「支氣管鏡導航系統」,可將原始2D影像轉換為3D畫面,協助醫師在複雜的肺部構造中定位病灶,提升診斷效率與信心。
肺癌延誤治療五年存活率低 傳統診斷方式有1限制
深耕影像導航領域多年的美國專家Larry Kronick表示,無論在台灣或是全球,肺癌的死亡率在癌症當中皆位居首位,若延誤到第四期才就醫,臨床上常見存活率較低。肺癌常見以「胸腔切片」作為診斷工具,若腫瘤靠近支氣管,可使用「支氣管鏡」進行組織取樣。
醫師在進行支氣管鏡檢查前,會利用術前電腦斷層影像協助定位病灶、確認支氣管鏡導航的路徑。不過Kronick分享,醫師在為患者進行穿刺時,患者使用的病床、手術室通常與拍攝電腦斷層時並不相同,甚至連呼吸的速度也可能改變腫瘤的位置,進而使得電腦斷層影像與患者的實際身體位置常有落差,影響組織取樣的精準度,成為上述診斷方式目前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AI支氣管鏡導航」如何輔助肺部病灶診斷?美醫師說明
近期有新一代「AI支氣管鏡導航」,能透過即時影像,幫助醫師掌握腫瘤所在的實際位置。美國支氣管學與介入性肺病學會(AABIP)理事長Sonali Sethi醫師,也在日前的「第十屆亞太支氣管鏡暨胸腔介入醫學大會」對此說明,與傳統錐形束電腦斷層影像相比,AI支氣管鏡導航可生成術中3D影像,利用精準的視覺化工具,讓醫師得以確認穿刺工具是否有抵達目標病灶,以此輔助肺癌診斷。
早期病變的肺組織細胞在過去較難透過電腦斷層揪出。Sethi醫師進一步表示,透過結合AI技術的電腦斷層影像,除了較大的腫瘤外,醫師也有機會發現伴隨小結節的毛玻璃病灶。她也分享,AI支氣管鏡導航系統搭載於平板電腦,操作彈性高;此外在實際應用中,AI支氣管鏡導航也可配合醫院常見的多種影像設備使用,對醫院資源運用效率的提升也能帶來一定助益。
及早介入為肺癌治療目標 AI支氣管鏡導航具「提升診斷率」潛力
不管哪一類型的癌症,「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皆是醫界重要的目標,但與其他身體部位的癌症,如乳癌相比,肺癌的五年存活率相對較低,若能落實早期診斷、及早介入治療,則有助於延長患者的存活和提升生活品質。對此Kronick表示,目前肺癌診斷率約6至7成,而藉由AI支氣管鏡導航的精準即時成像輔助診斷,已有臨床實驗的結果證實其具有提升診斷率的潛力,有望讓更多患者受惠。
Kronick指出,透過AI支氣管鏡導航,醫師能夠獲取更多有關患者病灶的資訊,也有利後續的綜合評估和治療策略的安排。醫療技術正在持續進步,未來也有機會為醫師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更多支持。Kronick也說明,目前支氣管鏡主要從喉嚨進入,直達肺部組織進行採樣,期待後續可在確保診斷率的前提下,發展出體外穿刺技術,或是使用在肝臟、腎臟、骨頭等其他身體部位,進一步擴大臨床應用範圍。
【延伸閱讀】
肺癌診斷再升級!「AI支氣管鏡導航」精準採樣肺部組織 助提高診斷率
擴散期小細胞肺癌面臨多種治療困境 免疫藥物納健保給付讓患者多一治療選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41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最新健康新聞
-
-
流感疫情進入流行期!單週就診逾15萬人次 新增16死
(2 小時前) -
黑心大腸數量搞錯了! 北市追回阿宗麵線在內145公斤
(2 小時前) -
防疫功臣莊人祥自曝罹患胃癌 50歲以下患者正快速增加
(3 小時前) -
在宅急症照護解燃眉急 部桃讓長輩安心返家治療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