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長高?醫:藥物不是第一步 「這些事」才是影響關鍵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近年來,評估身高的風氣盛行,要不要帶孩子去看長高門診?什麼時候帶去看最合適?骨齡是什麼?要不要用青春期的抑制劑?要不要用生長激素?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廖曉茹提醒,若有這些疑問,家長應找小兒內分泌科的醫師諮詢,聽取專業建議。
一年長不到四公分、性徵出現過早 應就醫評估協助
廖曉茹醫師說明,首先要知道影響成人身高最常見的兩個因素:生長激素缺乏、性早熟。生長激素從兩歲開始主導小朋友的身高發展,若是小朋友的身高持續低於同年齡的第三百分位,或是1年長高的速度不到4公分,就需要懷疑小朋友有生長激素缺乏的可能性。除了先天性生長激素缺乏外,腦部腫瘤也是生長激素缺乏常見的原因之一;而生長速度趨緩,往往是腦部腫瘤的第一個表徵。因此,原本身高正常的孩子,生長開始偏離原本所屬的百分位,1年長不到4公分,更需要提高警覺,尋求小兒內分泌科醫師的評估。
性早熟指的是女孩在8歲以前、男孩在9歲以前,出現第二性徵的發育。性腺荷爾蒙除了加速長高的速度外,也會加速生長板的癒合,若生長板提前癒合,往往會壓縮到小朋友長高的時間,而造成小朋友一開始比同儕高,最終成人身高卻不理想。由於現在小朋友營養過盛以及環境荷爾蒙的汙染,性早熟在現代社會更加常見,若是女生在8歲以前在乳暈下方摸到類似乳腺的硬塊,或在10歲以前月經來潮;男生在9歲以前睪丸開始明顯變大,都應尋求小兒內分泌科醫師的協助。
骨齡越慢越好? 醫:誤差1年內皆正常
廖曉茹醫師解釋,「骨齡」是醫生透過左手的X光來評估孩子骨頭成熟度的一種方式。譬如孩子實際只有7歲,但骨齡可能已經接近10歲,這代表他們的骨骼發展比同齡人快。可能是性早熟造成的骨齡加速,最終有可能影響成人身高。由於性早熟越來越常見,一般民眾常有的錯誤觀念覺得骨齡越慢越好,事實上骨齡誤差約在1年以內都在正常的範圍,若骨齡慢超過2年以上反而要懷疑小朋友有生長激素缺乏或長期甲狀腺素低下的可能性。有些人骨齡雖然因性早熟略為超前,但是因為成長期營養很好,生長速度良好,身高也有超前同齡的小朋友,並不一定會因為骨齡超前就影響到他的成人身高。
生長激素針劑改善身高 但有其副作用須謹慎使用
目前的實證醫學中,並沒有口服藥物可以明確幫助長高。而在正常身高、正常發育的孩子身上,使用藥物干擾體內荷爾蒙並沒有明確的證據可以增加身高。在生長門診常見用來改善成人身高的針劑藥物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需每天施打的生長激素。二、每個月或每3個月打1針,抑制中樞性性早熟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 (GnRH agonist)。要注意的是,生長激素價格昂貴,健保給付生長激素的疾病包含生長激素缺乏症、透納氏症候群、SHOX缺乏症及努南氏症候群,且這類病人須有明確身材矮小或生長速率緩慢的證據。
對於身高正常、生長速率正常的小孩來說,盲目施打生長激素並不一定會增加身高,且生長激素也有頭痛、血糖代謝異常、生長板滑脫、加重脊椎側彎等風險。
也不是所有的性早熟都需要使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治療,須經醫師謹慎評估為中樞性性早熟,且有快速進展、壓縮成人身高的證據,使用後對身高才有幫助。
均衡飲食、充足睡眠 建立自信遠比身高重要
廖曉茹醫師提醒,無限制的使用藥物,延後小朋友的青春期,也會有青春期骨密度下降、青春期肥胖以及同儕間互相比較的心理壓力。對身高最有幫助的,是把握孩子成長發育的時期,均衡飲食、改掉孩子挑食的習慣,攝取健康的食物、確保足夠的熱量跟蛋白質,以及一天2份奶類補充足夠的鈣質(1份奶類是240ml的牛奶、優酪乳或2片起司)。多運動、多曬太陽、擁有充足且良好的睡眠,學齡兒童應在晚上9點到10點前就寢。適時開導孩子,減輕課業壓力,多在節假日安排親子休閒活動,接觸大自然。
廖曉茹醫師強調,家長對於身高的焦慮也容易影響孩子未來的價值觀,要知道身體外型跟外貌都只是人的一部分,充實學識、培養專業技能、建立自信與自我價值,更能讓孩子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原文出處:國泰醫訊290期
【延伸閱讀】
轉骨正是時候!中醫提醒:3方向打好基礎 別錯過孩子長高黃金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73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最新健康新聞
-
兩代婦產科接棒守護母嬰 宋俊宏婦幼醫院33周年院慶
(1 小時前) -
高醫體系共識營盛大登場 聚焦智慧韌性、健康永續
(1 小時前) -
慈濟×專業醫護齊守護 290位脊損傷友獲全方位照護
(2 小時前) -
中部地區唇顎裂寶寶有福了!不用舟車勞頓北上就醫 就近即能接受治療
(3 小時前) -
假日喝酒狂歡?愛吃甜食又不愛動?醫提醒:不良習慣讓肝臟默默受傷!
(5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