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4 | Heho健康
假如家有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想必爸爸媽媽都有個共同發現,就是這群孩子十分在乎自己的形象。尤其現在網路發達,孩子可以輕鬆在社群平台上瀏覽他人「美照」,看越多越是對自己身材或外貌焦慮。家長對於外觀、打扮是否保有正向態度,將是影響孩子能否自信面對自身外在的關鍵。
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出門前提早起床打扮、坐在鏡子前化妝、挑選適合的衣服,幾乎是家常便飯。爸爸媽媽是否還記得,當自己看見子女行為時,用怎樣的態度面對他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饒怡君觀察,有些「NG 句型」常出現在家有青春期兒女的家庭。
所謂的 NG 句子,其實就是傳達著愛打扮沒有用、外表不重要的觀念,父母認為是提醒,但孩子受不了只覺得是說教、嘮叨、念經,接著一言不合雙方就會起衝突。以下對話可能就算是 NG。包括:
但外貌真的不重要也沒用嗎?饒怡君認為,從心理學上來說,青春期孩子關注自己的外觀、打扮,正是在發展自己的身體意象(body image,亦可翻譯成身體形象),是為了建立自我概念與獨立在努力。而所謂的「身體意象」,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認識與看法。
大部份的孩子約在 3 歲左右,開始能夠理解身體胖瘦概念;5 歲時能逐漸接受外表的社會化觀點;10 歲左右身體因發育而產生較大變化,開始更關注自己的外表。饒怡君強調,此時來自社會環境的評價標準,攸關其身體意象發展,對於自己身體的滿意程度,更將進一步影響孩子自尊與自我價值。
如果孩子對自己身體意象是建立在外在環境和社會文化上,他們接收到的觀念適合他們發展嗎?饒怡君提及,事實上,許多媒體鼓吹認為瘦才是理想體型、擁有強健肌肉才是男子氣概,這樣的審美觀,為台灣的少男和少女們,建立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審美標準。
兒福聯盟曾經針對台灣 2,791 位國高中職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約 4 位受訪者中就有 1 位身體形象偏低,近 4 成覺得自己身材不理想。學生的身體形象會受到同儕、家人和媒體影響而想改變外表,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媒體,逾半數學生(53.1%)表示,電視節目會影響其對自己或他人外表的評價,超過 35% 的孩子甚至說會努力追求達到明星或模特兒的外表和體型。
饒怡君認為,如果家長能在孩子迷惘的過程中,善用正確技巧與他們對話、溝通,建立觀念,將能建立健康的身體意象,避免過度追求不健康的體態,進而造成對身體的傷害。她建議,家長可以試試以下 4 點技巧,包括:
尊重孩子的想法
青春期階段最終目的是成為和父母不一樣的獨立個體,因此孩子常透過各種具有特色的打扮來探索統整出完整的自我。當父母否定其裝扮,就等於是在否定孩子,易使他們產生低自尊或低自我價值。家長們需要「尊重」讓孩子增加自信,因此給予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並給予其穿搭肯定。
建立自信
青春期孩子認知能力仍在發展,因此即使有些價值標準未必合理,心中也不見得欣賞,依然會隨著流行的次文化而改變,這就是為了獲得同儕接納的從眾行為。如何讓孩子建立健康的身體意象,不被從眾行為影響其自我形象,取決於看待自己時的自信程度,父母可安排孩子參與多種有興趣的活動,當其從中得到成就或肯定時,就比較不會在意自己的外表裝扮是否跟同儕或流行一樣。
建立正確的審美觀
對於孩子注重穿衣打扮的行為表現,只要是社會大環境下能接受的裝扮,父母可以先不要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而是展現欣賞的態度與孩子討論,設法瞭解其裝扮行爲的動機、對於所處社會情境的合宜程度。重點是引導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逐漸瞭解合乎社交的穿衣規範,理解社會規則與身體之間的關係,他們也會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形象,藉此建立正確的審美觀。
澄清錯誤想法
最為重要的是,讓孩子不要誤入過度追求不健康體態的惡性循環。父母可利用與健康體態、裝扮的調查資料,讓孩子瞭解一些錯誤的想法和作為。比如對於自己的體重、身體意象不滿意而減輕體重時,選擇吃減肥葯、節食、催吐等極端方法就是典型例子,錯誤的方式不但危害身體健康,亦可能導致心理疾病。
接著,家長可以趁著孩子在觀看與裝扮、體態有關的媒體資料或節目時,引導他們建立審視媒體內容的正確觀念,討論應該如何抵抗媒體的不良資訊,養成質疑不良訊息的態度,建立確實掌握自己身體意象的能力。
饒怡君說,青春期是建立自我形象的關鍵時期,少男少女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更是直接影響其自我形象的重要依據。在充斥韓團與偶像團體舞蹈的潮流下,青春期孩子不滿意自己身體的比例越來越高,家長應協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身體意象,鼓勵接納自己的身體與自我,將能促使他們建立滿意的自尊與自我價值。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饒怡君
延伸閱讀:
社會風氣流行「以貌取人」?風險有三:加重兒少容貌焦慮、整型和霸凌風氣!
下周準備開學!「社恐」開始焦慮怎麼辦?別忽視兒少社交問題,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才有效
青春期愛美很正常!心理師授家長 4 技巧,幫助孩子建立正確審美觀
假如家有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想必爸爸媽媽都有個共同發現,就是這群孩子十分在乎自己的形象。尤其現在網路發達,孩子可以輕鬆在社群平台上瀏覽他人「美照」,看越多越是對自己身材或外貌焦慮。家長對於外觀、打扮是否保有正向態度,將是影響孩子能否自信面對自身外在的關鍵。
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出門前提早起床打扮、坐在鏡子前化妝、挑選適合的衣服,幾乎是家常便飯。爸爸媽媽是否還記得,當自己看見子女行為時,用怎樣的態度面對他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饒怡君觀察,有些「NG 句型」常出現在家有青春期兒女的家庭。
別再認為外貌不重要!NG 對話你中了嗎?
所謂的 NG 句子,其實就是傳達著愛打扮沒有用、外表不重要的觀念,父母認為是提醒,但孩子受不了只覺得是說教、嘮叨、念經,接著一言不合雙方就會起衝突。以下對話可能就算是 NG。包括:
- 要出門/遲到了,怎麼還在照鏡子?
- 頭髮很好看了,不要再抓了,動作快點。
- 這件 T 恤太短了,都露肚臍,去換掉。
- 你唸書都沒時間了,還一直照,快去複習功課!
- 到底要花多少時間照鏡子?有時間打扮不如把時間拿去讀書。
但外貌真的不重要也沒用嗎?饒怡君認為,從心理學上來說,青春期孩子關注自己的外觀、打扮,正是在發展自己的身體意象(body image,亦可翻譯成身體形象),是為了建立自我概念與獨立在努力。而所謂的「身體意象」,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認識與看法。
身材越瘦越好?當心孩子吸收不健康審美觀
大部份的孩子約在 3 歲左右,開始能夠理解身體胖瘦概念;5 歲時能逐漸接受外表的社會化觀點;10 歲左右身體因發育而產生較大變化,開始更關注自己的外表。饒怡君強調,此時來自社會環境的評價標準,攸關其身體意象發展,對於自己身體的滿意程度,更將進一步影響孩子自尊與自我價值。
如果孩子對自己身體意象是建立在外在環境和社會文化上,他們接收到的觀念適合他們發展嗎?饒怡君提及,事實上,許多媒體鼓吹認為瘦才是理想體型、擁有強健肌肉才是男子氣概,這樣的審美觀,為台灣的少男和少女們,建立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審美標準。
兒福聯盟曾經針對台灣 2,791 位國高中職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約 4 位受訪者中就有 1 位身體形象偏低,近 4 成覺得自己身材不理想。學生的身體形象會受到同儕、家人和媒體影響而想改變外表,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媒體,逾半數學生(53.1%)表示,電視節目會影響其對自己或他人外表的評價,超過 35% 的孩子甚至說會努力追求達到明星或模特兒的外表和體型。
善用 4 大技巧,讓孩子不再容貌或身材焦慮
饒怡君認為,如果家長能在孩子迷惘的過程中,善用正確技巧與他們對話、溝通,建立觀念,將能建立健康的身體意象,避免過度追求不健康的體態,進而造成對身體的傷害。她建議,家長可以試試以下 4 點技巧,包括:
青春期階段最終目的是成為和父母不一樣的獨立個體,因此孩子常透過各種具有特色的打扮來探索統整出完整的自我。當父母否定其裝扮,就等於是在否定孩子,易使他們產生低自尊或低自我價值。家長們需要「尊重」讓孩子增加自信,因此給予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並給予其穿搭肯定。
青春期孩子認知能力仍在發展,因此即使有些價值標準未必合理,心中也不見得欣賞,依然會隨著流行的次文化而改變,這就是為了獲得同儕接納的從眾行為。如何讓孩子建立健康的身體意象,不被從眾行為影響其自我形象,取決於看待自己時的自信程度,父母可安排孩子參與多種有興趣的活動,當其從中得到成就或肯定時,就比較不會在意自己的外表裝扮是否跟同儕或流行一樣。
對於孩子注重穿衣打扮的行為表現,只要是社會大環境下能接受的裝扮,父母可以先不要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而是展現欣賞的態度與孩子討論,設法瞭解其裝扮行爲的動機、對於所處社會情境的合宜程度。重點是引導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逐漸瞭解合乎社交的穿衣規範,理解社會規則與身體之間的關係,他們也會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形象,藉此建立正確的審美觀。
最為重要的是,讓孩子不要誤入過度追求不健康體態的惡性循環。父母可利用與健康體態、裝扮的調查資料,讓孩子瞭解一些錯誤的想法和作為。比如對於自己的體重、身體意象不滿意而減輕體重時,選擇吃減肥葯、節食、催吐等極端方法就是典型例子,錯誤的方式不但危害身體健康,亦可能導致心理疾病。
接著,家長可以趁著孩子在觀看與裝扮、體態有關的媒體資料或節目時,引導他們建立審視媒體內容的正確觀念,討論應該如何抵抗媒體的不良資訊,養成質疑不良訊息的態度,建立確實掌握自己身體意象的能力。
饒怡君說,青春期是建立自我形象的關鍵時期,少男少女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更是直接影響其自我形象的重要依據。在充斥韓團與偶像團體舞蹈的潮流下,青春期孩子不滿意自己身體的比例越來越高,家長應協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身體意象,鼓勵接納自己的身體與自我,將能促使他們建立滿意的自尊與自我價值。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饒怡君
延伸閱讀:
社會風氣流行「以貌取人」?風險有三:加重兒少容貌焦慮、整型和霸凌風氣!
下周準備開學!「社恐」開始焦慮怎麼辦?別忽視兒少社交問題,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才有效
最新健康新聞
-
更年期婦常漏尿,遭孫嫌「身上有異味」 中醫合併雷射治療重迎自信人生
(31 分鐘前) -
腰痠背痛是警訊! 手術定位+神經監測順利為55歲女移除脊髓內腫瘤
(3 小時前) -
朴醫日照中心歲末感恩座談會暨老大人成果展 擁抱幸福時光
(3 小時前) -
中榮嘉義分院「無限圈」創新提升氣切認知 勇奪2024年國際品管圈金獎
(3 小時前) -
彰基總院長力挺護理歌唱比賽 16蹲、阿帕次開場嗨翻
(3 小時前)